发表于 2008-1-12 18:34:00

才俊风流傲三国(为周郎盖楼)

<p>不知道发什么疯了~~最近掉到两千年前的历史云烟中~~~</p><p><font color="#a21919" size="5"></font></p><p></p><p>【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23:55: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18:54:00

<p>&nbsp;&nbsp; (可惜罗老的三国实在太过流行,演义里的那位倒是比正史上的更有名,尤其是被诸葛给气死,弄得每每说人气量狭小就拿周都督说事,俺小时候也曾经被误导过……)</p><p><strong>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扭曲贬低</strong></p><p>  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对周瑜做了大量的扭曲和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p><p>  1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诸葛亮也没那个本事气到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地位不高,也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nbsp; </p><p>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p><p>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p><p>  4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一人之功。</p><p>  5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p><p>  6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过倒也有“抬”过的,如“蒋干盗书”,当然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里的蒋干就是为衬托周瑜的(说穿了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衬托诸葛),写成了用计诱曹操斩将,蒋干也很冤!《三国志》里描述的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那应是才貌出众的人物!也的确去当过说客,但他是很真心地敬佩周瑜,也相当有风度,回去更是盛赞周郎。并没有“盗书”之类的小人之举。</p><br/>

发表于 2008-1-12 19:08:00

<p><font size="3"><strong>&nbsp;正史上的周瑜-完美的化身</strong></font></p><p>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p><p>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p><p>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br/>  <br/>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p><p>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br/>  <br/>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br/>  </p><p>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p><p>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p><p>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br/>  <br/>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nbsp; </p><p>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p><p>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br/>  <br/>  有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雅文化的圈子里还是有不少人为周瑜叫屈的。因为曹操有劣迹只是被演义更丑化就闹着要翻身,周郎毫无缺陷被折腾得这样岂不更应叫屈了。但周瑜由于是孙吴集团的不入正流,他的翻身运动比曹操差远了。幸好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曾经为周瑜叫屈;金大侠也曾说过想写一部以周瑜陆逊为主角的三国演义,虽然他已封笔这是戏言,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而最有影响的就是东坡的念奴娇了,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他如果不完美东坡居士会如此神往么? </p><p><strong>念奴娇•赤壁怀古 </strong></p><p>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br/>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r/><br/></p>

发表于 2008-1-12 19:15:00

<p><span class="t1"><a name="3"></a><strong><font size="4">生平详述</font></strong></span></p><p><span class="t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span></p><p><span class="t1">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span></p><p><span class="t1">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span></p><p><span class="t1">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 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span></p><p><span class="t1">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连他们的父亲也被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span></p><p><span class="t1">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span></p><p><span class="t1">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span></p><p><span class="t1">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span></p><p><span class="t1">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span></p><p><span class="t1">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span><span class="t1">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span><span class="t1">  </span></p><p><span class="t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span><span class="t1">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span></p><p><span class="t1">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span></p><p><span class="t1">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span></p><p><span class="t1">  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span></p><p><span class="t1">  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span></p><p><span class="t1">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span></p><p><span class="t1">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span></p><p><span class="t1">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span></p><p><span class="t1">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span></p><p><span class="t1">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span></p><p><span class="t1">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span></p><p><span class="t1">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span></p><p><span class="t1">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全公主(孙鲁班),次子周胤亦为官。</span></p><p><span class="t1"></span></p><p>非常PP的一张美绘</p><br/>

发表于 2008-1-12 19:21:00

<p><font size="4"><strong>子陵·周郎顾</strong></font>&nbsp; </p><p>绿绮轻拂刹那玄冰破,九霄仙音凡尘落, <br/>东风染尽半壁胭脂色,奇谋险兵运帷幄。 <br/>何曾相见梦中英姿阔,扬眉淡看漫天烽火, <br/>谈笑群英高歌剑锋烁,缓带轻衫惊鸿若。 <br/>浅斟酌,影婆娑,夜阑珊,灯未缀, <br/>丈夫处世应将功名拓,岂抛年少任蹉跎。 <br/>江东美名卓,伴,当世明君佐,豪情肯掷千金重一诺。 <br/>奏,一曲舞纤罗,君,多情应笑我,且挽兰芷步阡陌。 <br/>晓寒轻,晨光朔,残红翩,双影落, <br/>更深红袖添香闻桂魄,漏尽未觉风萧索。 <br/>弹指强虏破,忆,千年竟如昨,而今空余故垒江流豁。 <br/>展,文武定疆廓,惜,星陨似流火,风云散聚任评说。<br/>大江东去千古浪淘过,乱世尘灰转眼没。 <br/>帅将鸿儒只堪载轩墨,从何阅尽纤豪错.<br/>才俊风流傲三国。 </p><p></p><p>(似乎是网友自己填词的作品,词曲Flash都非常棒,极爱)</p><embed src="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MzMTA0MA==/v.swf" width="450" height="372"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quality="high"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_flash_src_="http://static.youku.com/v/swf/qplayer.swf?VideoIDS=XOTMzMTA0MA==&amp;embedid=MjE4LjI3Ljc3LjYwAjIzMzI3NjACYmJzLmFyZ3N0b3JtLmNvbQIvcG9zdC5hc3A=&amp;showAd=0" _flash_type_="0"></embe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19:33: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19:39:00

<p><u><font color="#0000ff"></font></u></p><p><strong><font size="4">引用易中天的评论:</font></strong>
        </p><p>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p><p>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p><p>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nbsp; </p><p>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nbsp; </p><p>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p><p>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p><p>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p><p>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nbsp; </p><p>  ※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少年英雄 </p><p>  ※ 他不可能因为嫉妒别人 ,而被别人气死 </p><p>  ※ 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 </p><p>    性度恢廓 <br/>    器重颇大</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19:42: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0:09:00

<p>前些日有地方台播《三国演义》,忽又看见周大都督,一时间沉浸于此,过去的心情复又重现。</p><p><br/>95版央视《三国》拍的很是大气,演员选得大多都不错,比如关公比如曹操等等,听说现在欲重拍了,mygod,怎么什么都要重拍……扯回来,偏心还是爱周郎,此版的周都督甚爱。周公瑾文风雅超群,武又大气凛然,统帅持剑挥洒自如的样子绝对配得上“雄姿英发”这四字。从化妆上看,周瑜是按中国传统美男子的标准处理的,白面,剑眉,凤眼。用如今的审美可能觉得不够帅。。但那种英武之气,并非现在的那些偏韩版演员的阴柔之美可比,透的是一种古典的儒雅..</p><p>演员是洪宇宙,(汗~~这名字够大气= =|),似乎再没看过别的什么作品,8过对于某些演员来讲,一生一个角色就够了。至少在我知道的演员里我找不出谁能演周瑜.美貌与智慧还是很难兼有啊。别的都很好,只是里面这位有时总爱目露凶光,“表情阴险”这没办法,因为他老想害诸葛亮,倒是把演义中所反映的心胸狭窄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张笑脸,仿佛让人看到了周瑜内心深处的这一心理缺陷,不过还是比较欣赏编剧的某些小小的变动,比如周瑜是恨亮之才华不能为江东所用,以后必成患才下杀心(事实倒也确是如此),并不是单纯一味地嫉才。说白了还有忠心护主的一层意思。。这点倒是颇让人接受些。。</p><p><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p><p>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的开始两句,恰好嵌着这位周瑜扮演者的名字――洪宇宙。成功并不意味着名利俱来,谁知耀眼夺目,或许只是过眼云烟。但得一心曾为君倾,纵然您在灯火阑珊处,自会有人相寻千百度。顾曲周郎,当最明知音理。</p><p><img alt="" src="http://photo8.yupoo.com/20070529/180548_365937104_xuyiikii.jpg" border="0"/></p><p><img alt="" src="http://photo6.yupoo.com/20070529/180725_1524548209_znzummzf.jpg" border="0"/></p><p>&nbsp;</p><p>&nbsp;</p><p><cc></cc><cc></cc><cc></cc><cc></cc></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3:46: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0:38:00

<p>人生若只如初见,虽时隔多年,但还记得那时看见周大都督的惊艳...PS一些周瑜的美图,电脑水平没什么长进,做的虽不够精美,不过到底只为我心....<cc></cc>
        </p><p><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3:47: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0:57:00

<br/><br/><br/>

发表于 2008-1-12 21:03:00

<p>&nbsp;&nbsp;&nbsp;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br/>&nbsp;&nbsp;&nbsp;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br/>&nbsp;&nbsp;&nbsp;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br/>&nbsp;&nbsp;&nbsp;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p><p><br/><br/></p>

发表于 2008-1-12 21:27:00

<p><br/><strong>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nbsp;&nbsp;&nbsp; <br/>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strong>&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郑板桥——《周瑜宅》&nbsp;&nbsp; </p><p><br/>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nbsp;&nbsp;两个同样绝美同样早逝的少年, 白璧成双闻之断魄!不仅如此,两人的友谊也是令人感动的。也许孙策的早逝,使他们没能成为真正的君臣,使他们的友谊保持了完美。&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孙策也是三国时代一个鲜明人物,在群雄纷争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真正称得上白手起家的一个。孙策之父孙坚,是三国时代几个数得着的糊涂人之一,而孙策,则是有政治远见和领袖魅力的开国者。黎东方就称孙策是“三国第一英雄”。可惜的是,这位天才领袖年仅二十五岁就去世了。&nbsp; 对孙策、周瑜开拓江东的时代,《三国志》曾记载:“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nbs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每看这段话,常惊异这么浪漫的场面,居然出自古板的史书。对百姓这么有魅力的少年,只出现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年扮演孙策的可是如今有师奶杀手称呼的濮存昕啊,无限怨念,估计是为了突出霸气粘上了胡子,不过却把十八岁的英雄少年楞弄出个四十岁大叔的样子。</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3:51: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1:35:00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21:39: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1:37:00

<p>&nbsp;</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23:56: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1:43:00

<p><strong>[转]凌霄之羽 一时瑜亮</strong>&nbsp; </p><p><br/>&nbsp;&nbsp;&nbsp; 人们常用“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难分轩轾。<br/>   <br/>  然而将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严格来说却是不科学的。两人虽然在年龄上差距不过六岁,但在事功上已可说是“两个时代”之人了。以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时代的分界点,周瑜的主要活动发生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190-208年)的“前三国”,而诸葛亮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出将入相却已是在建安十三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08-280年)的“后三国”时期了。 </p><p>  周瑜死得太早,至死未见到三国的最终成立。他的一生,都是在为东吴做奠基的工作。他(事实上极可能有的)大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可以说还完全没有得到展现。所以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大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周瑜却仅仅是“吴国名将”。(参见《辞海》)由于我本人对周的偏爱,每每想到这里都觉得大大不甘:像孙策、周瑜这样本来就很难得一见的少年英雄又很难得地走到了一起——这两颗奇迹之星的绚烂撞击竟然没能撞出一个璀璨时代,竟然相继夭折、雄业未成,而留下一个在三国中最为黯淡的吴国。每每读之,不由感叹。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我怎么也不可能编一段“孙策周瑜两兄弟并肩战斗,其利断金,双双活到一百才驾鹤西去,笑看三国归吴,天下统一……”(笑) </p><p>  不过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又的确是有其可比性的。周瑜虽然早逝,但他的军事思想,至少是前期军事思想是可以推断出来的。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从他们身上还真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 </p><p><br/>一、从出生说起——两人都受到了严格的儒家思想熏陶 <br/>  周瑜是历史上有名的儒将。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就受到家族严格的家庭教育,文武全才、多才多艺。少年时期的周瑜就胸有大志、广交名流。 <br/>  诸葛亮是西汉诸葛丰的后裔,汉世诸葛为琅邪大族,很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诸葛亮少年时期便受到严格而系统的齐鲁故地儒家文化教育。他的叔父、两个姐夫都是当时的名士。叔父死后,诸葛亮兄弟失去依靠,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自食。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刻苦自学,融汇百家、取其精华、用其所长。他结交名士,智谋为人公认。 <br/>  综观周瑜归吴后十五年、诸葛亮出山后二十七年,他们两人都确实做到了“半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现在我们很少去讨论周瑜的思想,而在诸葛亮的思想体系中也搀杂有很多法家、兵家、阴阳家的成分,然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最基本的指导他们一生的行动指南依然是——儒家忠君思想。 <br/>  周瑜在孙策死后,主君年幼、人心动摇之时,完全可以拥兵自重,甚或“不久为人下”,然而他却是“独先尽敬,便执臣节”。至于诸葛亮,则更是在集大权于一身的情况下依然无丝毫非分之想。这些,都和他们自幼所受的儒家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p><p>&nbsp;</p><p>二、善于择主——凤栖良木,既栖之,则不改之 <br/>  儒学是入世之学,至上的儒者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业。 <br/>  在乱世中,入世毕竟是有风险的。所以在三国时代一部分人才选择避世、遁世,做“名士”、做“隐士”。这些人才当然比那些既无甚本事还为了利益争破头的世间庸人要来得潇洒高尚。但我却认为他们比那些选择入世的人才少了一分进取心,也少了一分责任感。敢于入世的人才,不论成败,本身就已令人佩服。 <br/>  三国是一个人才为重的社会,但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一个好舞台,方能尽展其才。而像周瑜与诸葛亮这种百年难遇的天才,正像凤凰必栖于梧桐,选择良主是他们入世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作为一个有节气的士人,一但选定了君主,就将为其舍身忘死、效命终生。所以,如果第一步棋走错,那就是一步错、步步错。荀彧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与曹*的冲突,就体现了他与曹*在道德与权谋、理想与现实上的差距。他选择了曹*,又想保护献帝,其悲剧性的结局就是一种必然了。若把他和周瑜、诸葛亮相比,更能加强我们对谋臣择主重要性的理解。举凡聪明的人才,大都善于择主,如程昱、如郭嘉;毕竟像贾诩这么幸运的人还是少见,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因为择主不慎而导致的悲剧:如前文荀彧、如田丰、如沮授。&nbsp;&nbsp; <br/>&nbsp;  选择一个良主,才有尽已之才、展己之志的机会。东汉马援说过:“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周瑜、诸葛亮都是对此了解得十分透彻之人。 <br/>  周瑜家族所在的庐江久在袁术掌控之下,而诸葛亮久居刘表所据的荆州。袁刘的势力一度都极为旺盛。但他们一个未择袁术,一个未选刘表。而是舍强投弱,一个选择了当时依附袁术,只有几千兵力的孙策;一个选择了当时依附刘表,替刘表看守北大门,日子过得实在有些狼狈的刘备。  <br/>  不久的历史证实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他们不选一时看来很强,但事实上如土牛泥虎、一摧即折的庸主,而是投靠在短期内势力弱小,但极具发展潜力的明君。他们这种难得的眼光就胜时人多矣!即使拿到今天来投资股市,也必稳赢不输。刘备与孙策无疑是三国时代异军突起的黑马,而周瑜与诸葛亮无疑是最优秀的伯乐。从最艰苦的处境里一起打江山,这种相濡以沫的岁月所培养出的君臣感情也是难能可贵的相互信任与和谐。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孙策说“吾得卿,谐也”,刘备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时的喜悦心情。 <br/>  贤才逢明主,正如良琴遇知音,可传为千古美谈。 </p><p></p>

发表于 2008-1-12 21:45:00

<p>&nbsp;</p><p>三、英雄所见略同——谋夺荆益,取凉州 <br/>  周瑜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清晰把握,独步天下、无人能及,窃以为在这一点上,就是曹*也有所不及。很多人认为周瑜与诸葛亮两人用兵风格截然不同,一激扬进取,一小心谨慎;一敢于冒险,一吝于涉危。虽然这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不在于人而在于势。试看诸葛亮早期的谋划用兵:守夏口、使东吴、借荆州、夺益州——哪一步不是稍错即覆的险招?此时的诸葛,不是害怕丢了资本,而是没有资本可丢!这就是创国阶段与守国阶段的形势不同所致。三国鼎足之势正式形成之前,就是大捞资本的时期,必须放手一搏。 <br/>  赤壁之战,曹*乱世奸雄、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几十万大军压境,任谁都会慌了手脚。而这时周瑜与诸葛亮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得轻松自如: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在认清了敌人的致命弱点,知己知彼,明白了取胜之道,所以敢于全力拼杀而表现出的“勇”。所谓真正善战者“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正体现在这里。周瑜与诸葛亮的作战方案,看似惊险却相当周密和准确。赤壁一战,曹*之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br/>  周瑜和诸葛亮天才的识见往往相同,不仅表现在对赤壁之战的估量之上,更加表现在他们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进攻计划惊人的相似上。我们先看诸葛亮的隆中对:占领荆益二州。安抚夷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等候北方有变数,荆州军攻南阳洛阳,主力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归附,天下可以渐定。——在曹*集团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的情况下,荆州军威胁中原,主力益州军先取凉州,安抚戎羌,扩大实力,再逐步进取关中和中原,这应是一个或可行通的计划(诸葛亮此时不便说出最后灭吴的计划,而这是必然)。在蜀汉成立以后,诸葛亮攻魏的计划仍是先取魏统治力量较弱的凉州。这是他用兵的第一个目标,上自国政,下至个人生活(联吴、和夷、明法、治军、正身)全都服从于这个目标而进行。 </p><p>  我们再来看史书所记载下来的,周瑜先后对孙权提出的三个建议: <br/>  1,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以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畏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br/>  2,今曹*新折刃,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属,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困*,北方可图也。 <br/>  3,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谋足任,乞以代瑜,瑜损陪之日,所怀尽矣。 </p><p>  周瑜的计划实际上和诸葛亮异曲同工:也是谋夺荆益,取凉州,然后据襄阳,最后图北方。不过由于当时吴强而蜀弱的关系,诸葛亮是联吴攻魏,而周瑜则是挟刘攻曹。分离刘关张的计划没有被孙权采纳的情况下,周瑜的目标其实已很明显。那就是夺取益州,凉州,用武力逼迫刘备,进攻曹*。孙权对周瑜的计划支持不够,对当时的大势把握不明,实在就丢掉了吴统一天下的唯一时机。历史事实也表明孙权是一个好的守成之主,却不是一个好的创业之主。当时他既看轻了曹*的仍有实力,也看轻了刘备的枭雄本色。结果急急忙忙跑去合肥,想和曹*决一死战,结果得不偿失又被刘备暗捅一刀子,实在糊涂。以后的坐守江东(他声称不愿坐守江东,实际只是想为搜刮民脂民膏找借口)、不思进取,也让我实在无法喜欢这个人。(如果此时孙策还在……哎,我又忍不住假设了。)所以孙策之死,不仅是周瑜作为谋臣的悲哀,更是东吴的悲哀。<br/>&nbsp;<br/>  周瑜也料到自己死后,没有人能继承自己的壮志。从他的遗表上也可看出,此时他的愿望已变为仅仅是求一良将来镇抚边境了。至于天下大势到底如何,已是他只能在内心忧虑而无法再见之事了。周瑜死后,吴再也没有能改变天下的大动作了。 </p><p>  谋夺荆益,取凉州,图北方。这个计划最后由诸葛亮部分地完成了。“借荆州”以后,关羽镇守江陵,许昌以南拥汉反曹的势力往往起兵响应。关羽威镇华夏,曹*甚至准备迁都以避。这种形势也证明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但是后来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丧失,诸葛亮没有想到客观形势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条或可行通的道路显然变得必不可通了。给他留下的只有主观努力的一面。而他在这一面的努力,确实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在封建时代能做到的最好措施,他几乎都做。所以蜀国是三国中条理、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然而客观现实决定一切,诸葛亮再是天才也无力回天了。 </p><p><br/>  天意乎?人力乎?两个天才的壮志未酬,给我们留下的也只有万千的感慨。 </p><p>  杜甫诗曰:“万古云霄一羽毛。”形容天才的功业正如凤翔九天,千百年只让凡人窥见一片羽毛。我们说,周瑜与诸葛亮,是这样的天才。正所谓:“凌霄之羽,一时瑜亮。”&nbsp;</p><p><br/>&nbs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3:52:59编辑过]

躺在海底的猫 发表于 2008-1-12 21:48:00

周瑜-完美的化身(为周郎盖楼)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e8cf;">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三国了,出现两晋南北朝的局面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font></p>

发表于 2008-1-12 21:51:00

<p><strong><font size="4">诗词三国·顾曲周郎</font></strong>
                <br/>&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其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nbsp;&nbsp;&nbsp; <br/>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nbsp;&nbsp; <br/>  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二年后孙策被暗杀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nbsp;&nbsp; <br/>  因其“资质风流,仪容秀丽”,被江东父老称为“周郎”。&nbsp;&nbsp; </p><p>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地,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nbsp;&nbsp; <br/>  《三国志》用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nbsp;&nbsp; <br/>  而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nbsp;&nbsp; </p><p>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英气浩然千年之后仍力透纸背。&nbsp;&nbsp; <br/>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nbsp;&nbsp; <br/>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nbsp;&nbsp; <br/>  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nbsp;&nbsp; </p><p>  不过,在周瑜死前,据裴注三国志《江表传》称,刘备曾单独见孙权,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nbsp;&nbsp; <br/>  并且明确指出,刘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瑜威声远著,故欲疑暨之。”&nbsp;&nbsp; <br/>  (PS:刘备者,实为大耳贼也,爆~~)&nbsp;&nbsp;&nbsp;&nbsp; </p><p>  《三国志》没有提孙权的反应,周瑜如果没有猝死,再有千倾才是否能成就一番雄图只能是后人空想了。不过陈亮在《吕蒙论》中提到,“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先主无处矣!”,给周瑜以极高评价。&nbsp;&nbsp; </p><p>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nbsp;&nbsp; <br/>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nbsp;&nbsp; <br/>  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nbsp;&nbsp; <br/>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nbsp;&nbsp; <br/>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nbsp;&nbsp; </p><p>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nbsp;&nbsp; <br/>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nbsp;&nbsp; <br/>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nbsp;&nbsp; </p><p>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稽康一死,无人能奏。&nbsp;&nbsp; <br/>  而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nbsp;&nbsp; <br/>  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nbsp;&nbsp; </p><p>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nbsp;&nbsp; <br/>  仅是演义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提及“从此天下,再无知音”。&nbsp; </p><p><br/></p>

发表于 2008-1-12 21:57:00

<p>小猫~~偶分页的沙发被你给占了,嗷嗷~</p>

发表于 2008-1-12 22:02:00

<p>比较喜欢做的这两张</p><p>绝配~</p><p></p><p><br/><br/></p>

发表于 2008-1-12 22:19:00

<p>何晴很有古典味道的美人,小乔也素经典~</p><br/>

发表于 2008-1-12 22:36:00

<p>  屈原《九章》曰,“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瑜,本意举世难求的美玉。&nbsp;&nbsp; <br/>  魏刘劭《人物志·英雄》则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以此相论,英雄一词周瑜当之无愧。&nbsp;&nbsp; <br/>  即称英雄,又有“顾曲”之风流雅致,刚柔相济,丰姿绝世,周公瑾实为绝世名将。&nbsp;&nbsp; </p><p>  引“顾曲”典的名家虽多,最喜欢的,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nbsp;&nbsp; <br/>  原来曲有误,周郎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闻得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nbsp;&nbsp; <br/>  倾倒。&nbsp;&nbsp; </p><p></p><p>&nbsp;&nbsp; <img src="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23/12/carolineying,2006112322536.jpg" border="0" alt=""/></p>

发表于 2008-1-12 22:38:00

<p><strong>周瑜魅力的-七个层次</strong>&nbsp; </p><p><br/>&nbsp; 为什么作为古人周瑜在今天仍拥有这么多粉丝,周瑜与其他历史人物相比,魅力究竟何在?窃以为,周瑜的魅力是一个分层级的金字塔型系统,每一层都是一次筛选,筛到顶点时,周瑜已成了历史上的独一无二。也许正因如此,死了一千八百年,又被《三国演义》大肆丑化的周瑜,却永葆不衰的魅力。&nbsp; </p><p>&nbsp;&nbsp; 一、仪表&nbsp; <br/>&nbsp;&nbsp; 史书总是惜墨如金,很少相貌描写。《三国志.周瑜传》中“长壮有姿貌”几个字足以令周瑜的爱好者相信他有着英俊的容貌和健美的身材。&nbsp; <br/>&nbsp;&nbsp;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貌者的爱是人类的本能。异性爱恋,同性艳羡,有美好的外表是一个人引人注意的第一条件,也是一个人成为“偶像人物”的基础。但世间美貌者多,即便历史人物中,美貌者也不乏其人。所以,周瑜一定有更独特的魅力所在。&nbsp; </p><p>&nbsp;&nbsp; 二、谋略&nbsp; <br/>&nbsp;&nbsp; 作为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周瑜,以其谋略和战功久享称颂。即便大尽丑化周瑜之能事的《三国演义》,也将他作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陪衬,不敢小看他的智慧。而跟据正史的记载和分析,周瑜的眼光和谋略堪称孔明之上。历史学家指出,赤壁之战“是周瑜一个人的功绩”,这场中国历史上的双最战役(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和最著名的火攻战役),使周瑜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颗名星。&nbsp; <br/>&nbsp;&nbsp; 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思想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韬勇抗威、不畏强敌、力占先机的进取精神。赤壁之战前,在敌人绝对优势和已方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他说“操自送死”,劝孙权“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对此,著名华人历史学家黎东方激动地写道:“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说、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nbsp; <br/>&nbsp;&nbsp; 赤壁之后,在对待孙刘联盟的问题上,周瑜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他向孙权建议软禁刘备于吴,自挟关、张征战,并谋划进占益州,由于早逝,此理想未能实现。通过对正史的分析,周瑜绝不是《三国演义》中孙刘联盟的反对者,而是联盟中潜在的危机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积极为东吴争取在联盟中的主动地位,以进一步的共同战争行动化解矛盾。刘备认为他“器量广大,文筹武略,万人之英。”孙仅则感叹“公瑾雄烈,胆略兼人”。近代史家曾这样评价周瑜的取蜀计划“向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也!”&nbsp; <br/>&nbsp;&nbsp; 总之,这种勇作国柱的不屈胆略、富有浪漫色彩的进取精神、以弱者而具有“横行天下”的气概,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以至历史学家在评论周瑜时,都充满了感叹。《三国志》的作者是以严谨著称的陈寿,但短短一篇《周瑜传》仍从字里行间流露着鲜明的个性。&nbsp; <br/>&nbsp;&nbsp; 这样一个惊世绝伦的青年军事家,又加上英俊的仪表,足以令世人特别是女性迷恋不已、爱至疯狂了。但我认为,这仍然只是周瑜魅力的这个金字塔“底层”!(哇赛!周瑜的魅力太可怕了!)&nbsp; </p><p>&nbsp;&nbsp; 三、小乔&nbsp; <br/>&nbsp;&nbsp; 提周瑜人们必然想到小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的词语,为人们勾勒出一段风流佳话。卓著战功配上才子佳人的“人类永恒梦想”,足以成就出周瑜这个“男性一生得意的标本”。&nbsp; <br/>&nbsp;&nbsp; 但我认为,周瑜应该以其历史功绩而彪炳,小乔只是他光彩一生的一点点锦上添花而已,而不是主流。&nbsp; </p><p>&nbsp;&nbsp; 四、音乐&nbsp; <br/>&nbsp;&nbsp; 《三国志》记载了周瑜音乐天才,周瑜自幼精研音乐,酒过三巡后,乐队演奏有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nbsp; <br/>&nbsp;&nbsp; 古来名将多,名将长得漂亮的也有那么一些,但且有这么高超艺术才华名将就不多见了!&nbsp; <br/>&nbsp;&nbsp; 对音乐的迷恋可能也是周瑜军事谋略与众不同原因之一。浪漫艺术气质使他敢想敢做敢进取,也使他富于创造性思维,“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陈寿语)。一生好曲的周瑜,赤壁之战的壮阔篇章,才是他的真正的绝唱异曲。&nbsp; <br/>&nbsp;&nbsp; 艺术也使得周瑜与历史上绝大多数武将不同,赋予他儒雅的名士风范。中国封建时代是儒家士阶层为主导的社会,这样的周瑜比起一名将更得士阶层的青睐和重视。“顾曲”成为赞扬他人欣赏音乐的常用词。清代俞樾的余莲村劝善杂剧序中说“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也许凭借顾曲之功,《演义》的极度摧残也不能改变历代士阶层中周瑜的儒雅形象。而且,《演义》对顾曲一个字也不敢提。&nbsp; <br/>&nbsp;&nbsp; </p><p>&nbsp;五、“双星”&nbsp; <br/>&nbsp;一个功勋大、风头足、地位高的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外加美貌、风雅、韵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偏偏这样的稀有动物还有一个,周瑜有个好兄弟——孙策。&nbsp; <br/>&nbsp;孙策也是三国时代一个鲜明人物,在群雄纷争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真正称得上白手起家的一个。孙策之父孙坚,是三国时代几个数得着的糊涂人之一,而孙策,则是有政治远见和领袖魅力的开国者。黎东方就称孙策是“三国第一英雄”。可惜的是,这位天才领袖年仅二十五岁就去世了。&nbsp; <br/>&nbsp;白璧成双足以惊世,宝剑成双则使人闻之断魄。力与美的相加,是力的极致也是美的极致。两个同样绝美同样早逝的少年,合在一起,足以令人震惊大自然的力量!不仅如此,两人的友谊也是令人感动的。人类渴望真诚的友谊,也许孙策的早逝,使他们没能成为真正的君臣,使他们的友谊保持了完美。&nbsp; <br/>&nbsp;对孙策、周瑜开拓江东的时代,《三国志》曾记载:“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nbsp; <br/>&nbsp;每看这段话,常惊异这么浪漫的场面,居然出自古板的史书。对百姓这么有魅力的少年,只出现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nbsp; </p><p>&nbsp;六、受伤&nbsp; <br/>&nbsp;对一个战争中的英雄来说,如果没有受伤的经历,从审美上说总显得有些缺憾。要知道,带伤成功的英雄是最令人爱怜的,人们对他们的迷恋,总胜过全身凯旋的勇者,也胜过杀身成仁的死士。&nbsp; <br/>&nbsp;老天已经把周瑜塑得绝丽惊艳了,可老天并不罢休,还要为他添加异彩,增长韵味。&nbsp; <br/>&nbsp;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进兵荆州。对于周瑜取南郡之后,军事史上分析的不多,实际上,周瑜在这次为时一年有余的“江陵会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不亚于赤壁之战。曹操虽败,但在战斗力上仍保有绝对优势,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另有乐进驻襄阳,满宠、文聘、李通等各驻在襄阳与江陵之间。面对敌军的大包围,周瑜的战略构想是:先取夷陵,驻兵江北。此举不但失江陵失犄角之援,也开通了吴军进蜀的通道,大大降低曹操对益州的影响力,并趁势使吴军势力扩展到江北。而后,逐步消灭荆州曹兵的有生力量,并积极与刘备配合,切断江陵与襄阳的联系,孤立了江陵城,最后将长江以荆州地区的曹兵全部驱到襄阳。&nbsp; <br/>&nbsp;正是这此期间,一次“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掠阵,被流矢中右胁,身负重伤,卧床不起。而曹仁趁机“勒兵就陈”。周瑜则不顾医嘱,强力自起,“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nbsp; <br/>&nbsp;这是胜利之前的紧张戏剧性场面,也诠释了周瑜的“雄烈”性格。如果周瑜从来没有受过伤,则显得太文弱,太平凡,太缺少戏剧英雄该有的磨难。如果他光荣牺牲了,又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大将死绥、马革裹尸,而不是多智多谋的周瑜。受伤是对于周瑜的审美意义,是精彩之上的精彩。&nbsp; <br/>英雄必须受伤。本文既是谈“魅力”,则要从审美的角度谈,所以,受伤高居金字塔的第二层。&nbsp; </p><p>&nbsp;七、早逝&nbsp; <br/>&nbsp;写到这,这样一个周瑜,似乎只能以定格于青春做为必然的选择。&nbsp; <br/>&nbsp;唯美来自简练,早逝赋予唯美。古来名将如红颜,不教世间见白头。如周瑜者,何必活到老丑年?&nbsp; <br/>&nbsp;这第七个魅力,为前六条魅力的提纲携领。如果没有第七,前面后条会大大折扣,有了第七,面前六条则简直是呈现“几何积数”的增长。&nbsp; <br/>&nbsp;周瑜是中国历史上少年统帅的代名词。他的一切都那么早,他总角料主追随孙策,弱冠立基辅定江东,三十拥麾水军治国,赤壁之战时年仅三十三岁,病故于取蜀途中只有三十五岁(以上为实岁),从现代人的角度讲,那是青春与成熟的分界。&nbsp; <br/>&nbsp;受伤、疾病甚至死亡,都不能摧毁青春美貌,甚至使青春美貌更添异韵。能摧毁青春美貌的,只有衰老。用死拒绝衰老,于是他的生命灿烂如电又晶莹如露,青春美貌之上的一切进取、英霸、智略、风流,都变得美玉般无瑕无憾。&nbsp; <br/>“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的极致是毁灭。周瑜的死,把他那青春定格的壮丽,还有青春消陨的悲怆,空前绝后地交融在一起,留给后人。早逝,是周瑜全部魅力中,真正的顶点,关键的点睛! <br/>&nbsp;<br/></p>

米妮 发表于 2008-1-12 22:39:00

哎呀,怎么能说没见过他演别的呢,就在三国演义里面袁绍也是他演的,^_^

发表于 2008-1-12 22:43:00

<p>也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完全感觉不出来是一个人,呵呵..袁绍那几集早就不记得了</p><p>&nbsp;</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0:00:37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12 22:45:00

<p>《赤壁ONLINE》周瑜壁纸,美美美~~</p><p><a href="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b16f8f10009d8c0c203f2e5c.jpg" target="_blank"><img height="500" src="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b16f8f10009d8c0c203f2e5c.jpg" width="625" border="0" alt=""/></a></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才俊风流傲三国(为周郎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