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粉 发表于 2007-5-2 11:49:00

南非男子为洗见死不救恶名 重返珠峰埋葬遇难者

<p><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2"><span class="javascript" id="text7414123" style="FONT-SIZE: 13px;">珠穆朗玛峰<br/><br/><br/>  1998年5月,美国40岁女登山家弗朗西丝·阿森蒂夫成了第一个不带辅助氧气登上珠峰的美国女性,然而她在下山途中却因缺氧虚脱倒在了珠峰下244米处的地方,当时发现了她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达尔由于没有将她活着救下山,多年来一直背着“见死不救”的恶名,饱受人们的谴责。9年来,弗朗西丝的遗体仍然留在原来的地方,成了后来登山者的醒目“路标”。日前,当年被迫放弃拯救弗朗西丝的探险家沃达尔决定重返珠峰,将弗朗西丝的遗体进行埋葬,让她获得一些应有的尊严。 <br/><br/><br/><br/><br/><br/>  女登山家丧生珠峰前 哀求:“请不要扔下我”<br/><br/>  1998年5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特鲁赖德市40岁女登山家弗朗西丝·阿森蒂夫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了第一个不带辅助氧气设备登上珠峰的美国女性。弗朗西丝是和俄罗斯丈夫谢尔盖·阿森蒂夫一起攀上珠峰的,然而当他们下山时,弗朗西丝却因缺氧在距峰顶244米远的地方发生了虚脱,倒在了雪地上。丈夫阿森蒂夫在妻子身边留了一会儿,随后显然试图独自下山求救,但他却再也没有被人发现,阿森蒂夫可能滑下了陡峭的冰架,丧身在了珠峰下面的未知沟壑中。<br/><br/>  当时,生于英国的南非登山家伊安·沃达尔正带着他的登山小组试图征服珠峰,他和登山伴侣凯茜·奥多德正好路过了弗朗西丝的身边。当时弗朗西丝仍未死亡,沃达尔发现她还活着后,曾试图抢救她。然而他和凯茜知道,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和严酷环境中,他们不可能将弗朗西丝活着救下山;而放弃弗朗西丝继续登顶,他们也做不出来;于是他们自欺欺人地决定放弃登峰,下山到基地营“搬救兵”。虽然沃达尔心中清楚,弗朗西丝不可能活着等到救兵到来,他们将她独自留下的行为就如同留着她等死。当他们将弗朗西丝丢弃在雪峰上时,她已经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仍用最后的声音哀求说:“不要扔下我,请不要扔下我。”<br/><br/>  遗体被弃珠峰冷冻9年 成了触目惊心的“路标”<br/><br/>  第二天早晨,当另一组登山队再次经过弗朗西丝身边时,她已经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即使将她失去生命的尸体抬下珠峰北坡,仍然是一件太过危险的事情,因为北坡山势陡峭,岩石松动很不稳定。<br/><br/>  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中,弗朗西丝冰冻的遗体就一直留在了珠峰下面海拔8600米高的地方,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路标”。后来采取同一路线攀登珠峰的登山者们,都能够看到她紫色的登山服,醒目地暴露在白色的积雪上。<br/><br/>  登山家当年“见死不救” 饱受众人谴责<br/><br/>  沃达尔和凯茜将弗朗西丝留在珠峰上等死的行为,引来了排山倒海般的谴责声。当时人们纷纷谴责沃达尔“见死不救”,才导致弗朗西丝魂断珠峰。但沃达尔辩护称,他当时不可能救活她的性命。沃达尔说:“你只能做你当时能够做的事情,你不能活在后见之明中。不幸的是,在我们活着的这个社会中,你不能发生事故,否则总有某个人必须受到责备。”<br/><br/>  沃达尔的登山伴侣凯茜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凯茜曾经撰写了一本讲述她攀登珠峰经历的自传,凯茜说:“任何人在像珠穆朗玛峰这样陡峭和遥远的山上保持静止状态,那么他就可能死亡。我有很多登山朋友都再也没有活着回来,但我从来没有亲眼看到他们死去。第二天早晨,当另一组登山队经过她(弗朗西丝)身边时,她已经死亡。”<br/><br/>  相隔9年再登珠峰 登山家计划安葬遇难者<br/><br/>  弗朗西丝丧身珠峰的悲剧始终折磨着沃达尔的心,尽管他认为自己并没责任。9年后的今天,现年50岁的沃达尔决定重返珠峰,将弗朗西丝好好安葬在雪峰上,让她获得一些应有的尊严。<br/><br/>  如今,沃达尔已经抵达珠峰北坡5180米处的一个营地,沃达尔通过卫星电话对记者说:“这是我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感到有义务做的事。1999年,当我们一年后再登珠峰时,我们下山时看到她的遗体仍留在原来的地方,我真的感到有点震惊,我知道她将永远以那个姿势留在那个地方。我希望有人最后能为她做点事情,然而,那些挑战珠峰的登山者不可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和工作量去埋葬一具遗体,所以我决定发起一项专门的探险任务,去埋葬这些丧身珠峰的人。这也将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珠峰探险。”<br/><br/>  沃达尔的妻子凯茜并没有参加这支珠峰葬礼探险队,但她说:“弗朗西丝的状态显然缺乏人类的尊严,她就像是山上的一个路标,你经过弗朗西丝的遗体身边,然后绕道而去,这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好感受。”<br/><br/>  将身裹美国国旗 葬于珠峰石冢<br/><br/>  据悉,沃达尔计划用美国国旗裹住弗朗西丝的遗体,埋葬在她曾经征服过的珠峰附近,他将用大大小小的石块覆盖住她的遗体,为她建一座石冢。然后,沃达尔将在弗朗西丝的墓边致辞,表示他总算稍微实现了他和登山伴侣凯茜·奥多德当初对她留下的承诺:尽可能地为她做每一件事。<br/><br/>  沃达尔称,除了弗朗西丝的遗体外,他们还将力求埋葬另外两名登山遇难者的遗体。一个是印度登山者,他于1996年死于一场风暴中;另一人是英国北约克郡34岁登山家戴维·夏普,他在去年5月登上珠峰,却在独自下山途中缺氧而死。在一次探险任务中同时埋葬3具遇难者遗体,不仅要看天气是否允许,还得看沃达尔和两名夏尔巴人向导是否具有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庞大毅力。沃达尔说:“看到遇难者的遗体留在山坡上,对其他登山者、遇难者家人都不太好。这次任务将充满危险,在8600米高的地方,任何不测随时都可能出现。然而我认为,通过帮助其他人来为自己的探险事业画上句号,要比再追求另一个登顶纪录来得更好。”<br/><br/>  沈志真(现代金报)</span></font></p>













蛋白粉 发表于 2007-5-2 11:49:00

<font face="Verdana">珠峰上的蓝领 与死神共舞的无名英雄——夏尔巴人</font>
        <p><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2"><span class="javascript" id="text7414163" style="FONT-SIZE: 13px;">中尼边境的夏尔巴人因为作为珠峰向导逐渐为世人所知,他们是珠峰上的蓝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他们并没有获得金钱和声名上的回馈,仍然穷困、默默无闻 <br/><br/>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夏尔巴人阿帕·夏尔巴在尼泊尔的珠峰脚下有一家自己开的旅馆,现在很多登珠峰的登山家都爱来此 <br/>落脚。这家旅馆算是阿帕登珠峰获得巨大成功后得到的犒赏。 <br/><br/>旅馆餐厅的墙上贴着很多东西,都是阿帕荣誉的见证:有证明他成功登顶珠峰14次的文件的影印件;有他和到过此地的名人的合影,包括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官桑德拉·奥康纳,也包括征服珠峰第一人、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埃德蒙于1953年同阿帕的同村长辈丹增诺盖,代表人类第一次共同登顶珠峰。 <br/><br/>虽然阿帕保持着成功登顶珠峰的记录并准备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但他的声名远远不及新西兰人埃德蒙爵士。在那些来此落脚的登山客的眼中,阿帕的旅馆仿佛弥漫着一股失望的情绪,旅馆相当仄逼。在贫穷的尼泊尔,阿帕算是比较富裕的了,但同他的那些阔绰的美国顾客相比,他简直就像叫化子。 <br/><br/>夏尔巴人:珠峰蓝领 <br/><br/>夏尔巴人是藏人的一支,主要聚居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的索鲁昆布地区,那里地近喜玛拉雅山区,海拔近5000米。他们中很多人以自己的族群的名字夏尔巴为姓。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涌现出了许多登山奇才:夏尔巴人丹增诺盖和埃德蒙爵士第一次登顶珠峰;包括阿帕在内共有8位夏尔巴人登顶珠峰在10次以上;1999年,一个夏尔巴人在没有携带氧气瓶的条件下,成功地在峰顶度过了一个晚上;西方登山者需要三四天才能登上珠峰,而夏尔巴人一次次地将登山的最短时间刷新,目前最快的记录是8小时零10分钟。 <br/><br/>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攀登珠峰形成热潮,每个夏尔巴向导在每年的两个月的登山季节里可以获得2000-3000美元,夏尔巴珠峰向导们为攀登者开凿登山路径、系好绳索、扛着攀登者的装备。阿帕这样杰出的夏尔巴向导做的比这还要多,那些西方登山者的性命掌握在这些向导的手上。 <br/><br/>1953年以前,夏尔巴人聚居地——索鲁昆布地区没有任何学校、医院、电力和通讯。如今这里有了十几所学校,也有了医生和卫星电视,甚至还有了高山网吧。当地的露克拉飞机场成了尼泊尔3个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br/><br/>但是即便是屡屡有人登上珠峰峰顶,夏尔巴人仍然认为珠峰的峰顶是神居住的地方,是不应该冒犯的。</span></font></p><p><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2"><br/></font></p>

蛋白粉 发表于 2007-5-2 11:49:00

<p><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2"><span class="javascript" id="text7414167" style="FONT-SIZE: 13px;">大难不死仅仅是幸运 <br/><br/>现在阿帕40多岁,高约1米65,体重110斤左右,肌肉有力,非常精干。他勉强可以用支离破碎的英语和别人交流。同其他的几百个向导一样,成为珠峰的登山向导彻底地改变了阿帕的生活。夏尔巴人不知道自己出生的确切年份,阿帕同丹增诺盖是同村的,他记得自己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从学校辍学来帮助母亲和四个兄弟,“我之所以离开学校,是因为我需要谋生。”最初,阿帕是给登山队做厨师,后来渐渐成为几十个最好的向导之一,这样他才有资格每个登山季节都能够攀登珠峰。阿帕的弟弟也曾四次登顶珠峰。 <br/><br/>阿帕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除了他的过人天赋和丰富经验外,他也非常幸运,他15次向峰顶发起冲击,只有一次没有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代领的登山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死亡! <br/><br/>在乔·克拉考尔1998年出版的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他记述了发生在1996年的一次著名的珠峰山难,八位登山者死亡。而在那年4月到5月的登山季节里,阿帕正忙着盖自己的旅馆、忙着从自己的三个孩子去加德满都上寄宿学校。因此就逃过了一劫。 <br/><br/>  与死神共舞的无名英雄 <br/><br/>根据美国驻加德满都的女记者伊丽莎白·霍利做出的统计,自从人类第一次登顶到现在,已经有1584人登顶成功,但也有180人因此死亡,其中60%是夏尔巴人,夏尔巴人的传奇登山历程实在有几分悲壮。霍利说,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夏尔巴人来说,相对于在高海拔的土壤里种植土豆和放牧牦牛,高山向导仍然是最好的谋生手段。“登珠峰仅仅是一个工作,”霍利说,“因为热爱才登山在夏尔巴人中可以说是极为罕见。” <br/><br/>一些人因为登山而成了名人。夏尔巴人一生都在登山,他们把登山者一批一批地送到了山顶,却始终被视为陪衬者而默默无闻,并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阿帕和其他的夏尔巴向导希望得到更多的承认,得到应得的回报。阿帕呼吁,不要再把夏尔巴人视作搬运工,不要再把他们看作是西方人登顶的可有可无的催化剂。 <br/><br/>登顶的感觉“很甜蜜” <br/><br/>攀登珠峰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极限运动,阿帕对这种环绕珠峰的日益浓郁的商业氛围并未贬抑,他说他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来,人们能够更有秩序地登山,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财富流入到夏尔巴人手中。 <br/><br/>他说他还将继续攀登珠峰。4月16日,他又一次到达了珠峰大本营,给一个为一项癌症筹款的登山队做向导。他试图在5月11日第15次登上珠峰,再次超越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尽管征服过珠峰14次,但提到珠峰,他仍然一脸虔敬,好像自己的登顶经历亵渎了神灵。站在珠峰脚下,阿帕的这种心情是非常好理解的,在崇高的巍巍大山面前,人类渺小得就像是微生物。 <br/><br/>阿帕说,攀登珠峰并没有因为成功的次数多了而变得容易,每次登顶的过程,都是种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磨难。失足的危险、突然降临的致命的暴风雪、能飞砂走石的狂风,这些都能致人死命。而下山更是凶险,那时人都已精疲力竭,山峰的冰面滑不溜手,阿帕说:“是祈祷和耐心让我每次都能够生还。” <br/><br/>停了一下,阿帕接着说:“当站在峰顶上,那种感觉是极其美妙的,让人觉得和上天靠得更近。”阿帕脸转向珠峰,喃喃地说:“那种感觉很甜蜜。”</span></font></p>

蛋白粉 发表于 2007-5-2 11:50:00

<font face="Verdana">珠峰“上班族”--夏尔巴人</font>
        <p><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2"><span class="javascript" id="text7414190" style="FONT-SIZE: 13px;">夏尔巴,中文意思为“东方人”,传说其祖先是由中国西藏的东部迁徙到中尼边界的。长期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区的夏尔巴人,在登山活动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夏尔巴人不仅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而当各国登山队员在峰顶激动地展开国旗时,夏尔巴人只是平静地站在一旁,对他们来说,登山就是在上班,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br/><br/>  独特的体貌特征 <br/><br/>  夏尔巴的意思是“东方人”。 <br/><br/>  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靠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长期的固定迁徙也使他们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中国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到公元16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19世纪30年代,土豆在高山地区引种成功,使得夏尔巴人摆脱了游牧生活,人口也有了一定增长。 <br/><br/>  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独特的体貌特征: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一位西方记者曾经开玩笑说,夏尔巴人长着专门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叶;他们的血压很低,这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 <br/><br/>  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让英国登山家亚瑟·韦克菲尔德感叹不已,他写道:“这是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的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上,他们背着80磅的器材设备却能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夜里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br/><br/><br/>  数不清的登山奇才 <br/><br/>  一些人因为登山而成了名人。夏尔巴人一生都在登山,却仅仅把此视为职业。他们把登山者一批一批地送到了山顶。 <br/><br/>  1953年,当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德·希拉里随探险队来到珠峰脚下时,心里一片茫然。 <br/><br/>  他发现登上珠峰远比自己想象的要艰难许多。正当希拉里和同伴进退两难时,一个小伙子赶着牦牛走了过来。希拉里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丝希望。他走过去连说带比划,希望这个健壮的小伙子能做他们的向导。小伙子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穿上皮袄就跟着他们出发了。这个小伙子就是让世界知道夏尔巴人的丹增·诺尔盖。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和丹增终于站在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长不过5米,宽不过一两米的峰顶上,一举改写了珠峰顶没有人类足迹的记录。 <br/><br/>  从此以后,夏尔巴人中涌现出了许多登山奇才。巴布保持着登山最快的世界纪录。西方登山者需要三四天才能登上珠峰,而巴布只用了16小时56秒。一个人能登上珠峰已经成了一生的荣耀,而巴布却10次登顶,而且每次都不带氧气瓶。1995年,巴布创造了在两个星期内两次登顶的纪录。1999年,巴布在峰顶上生活了20多个小时。巴布说自己并不是要创造奇迹,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夏尔巴后代筹集教育经费。2001年4月,巴布在帐篷外拍摄落日余辉在雪山中形成的奇幻景象时,不慎滑入冰缝,献出了35岁的生命。 <br/><br/>  夏尔巴人的传奇登山历程中实在有几分悲壮。自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登顶成功后,已有1300多人登上了珠峰,也有180多人死在登峰路上,其中60%是夏尔巴人。虽然夏尔巴人善于攀登,却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山脊和峭壁间分布着数百条大小冰川,大风雪后,这些冰川裂谷都会变成“虎口”。在1922年的探险活动中,有6名夏尔巴人在雪崩中被活埋,这是攀登珠峰的最早死亡记录。但是夏尔巴人依然乐于从事这项工作。1963年,美国登山队登上珠峰后,由于冻伤严重,无法下撤,夏尔巴人赶来救援。他们4个人抬着1个登山者,连续奔波两天把人救回了大本营。登山者毕肖普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叙述了当时的经过:“在抬着我们下山的第一天晚上,抬着我和威力的两组夏尔巴人较上了劲,只要路够宽,双方就会彼此赶超。” <br/><br/>  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探险队开始到喜马拉雅山南坡探险。起初信仰佛教的夏尔巴人并不明白这些外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地跑到这里来。当地人甚至相信了寺庙长老的说法:“珠穆朗玛峰顶上有一座纯金狮子”。1953年,丹增与希拉里一起登上珠峰,丹增并没有发现金狮子,却找到了挣钱的方式。 <br/><br/>  夏尔巴人很会做生意。他们守信用,待人友善,头脑灵活。1950年之前,西方探险者大多从西藏一侧攀登珠峰,希拉里和丹增登顶成功后,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来到尼泊尔一侧攀登。夏尔巴人抓住了这个时机,把协助登山发展成了重要的经济活动,并把“夏尔巴”演绎成了登山品牌。现在夏尔巴人登一次雪山可挣到三四千美元。 <br/><br/>  如今夏尔巴人的经济已经从农牧业转向了旅游业,这也使夏尔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1953年,夏尔巴人聚居地——索鲁昆布地区没有任何学校、医院、电力和通讯。如今这里有了十几所学校,也有了医生和卫星电视,甚至还有了高山网吧。当地的露克拉飞机场成了尼泊尔3个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br/><br/>  外国登山者第一次来到尼泊尔时,他们大都是被珠穆朗玛峰所吸引,想接近或者登上珠峰。无论他们的愿望是否实现,当他们踏上归途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夏尔巴人。在纪念人类首次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的活动中,第一位登上峰顶的希拉里将于5月29日前往尼泊尔。记者在新德里采访希拉里时,他动情地说,他不想参加任何纪念活动,只想与夏尔巴人团聚,畅叙友情。</span></font></p>

qwaszx2006 发表于 2007-7-13 14:53:00

偶也想爬珠峰,但俺又怕死,珠峰,俺会多看几张泥滴照片滴,(摸头),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非男子为洗见死不救恶名 重返珠峰埋葬遇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