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4-8 09:31:00

迷样的石屋,迷样的林森

<FONT size=5><FONT face=宋体>林森和他的桂林石屋<o:p></o:p></FONT></FONT>
<Palign=center>图文:冯方宇 <IMG src="http://www.jllib.cn/ffy/lsdswqj/lsdswqj.files/i&osamll.gif"></P>
<Palign=center><o:p> </o:p></P>
<P >经年以来,林森,这位连任最长、名望颇高的国民政府主席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以至鲜有提起。我对林森的印象还是局限在那些黑白的老照片里,他好像也乐于留影,总是一身深色长衫大褂,有时还带着一顶礼帽,花白的长髯,圆圆的眼镜。与其它几个民国美髯公元老相比,却总是不苟言笑,一副严谨学究的长者风范。</P>
<P >然而他的情感经历却给人相反的印象,无论用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林森都是个用情十分专一的“好男人”。1890年,林森与夫人郑氏结婚,夫妻感情笃深,但婚后仅三年,夫人就不幸病亡。林森显然把这段婚姻当作自己感情的全部,至死也没有续弦,也没有子嗣。林森无论到那里,手中总提着一个手提箱,由于他从不在公开场合打开,也不许别人碰,使周围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当时有好事的报纸甚至报道说,那神秘的手提箱内装着是林森夫人郑氏的遗骸,林森在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必抚之再三方能入睡。种种传言使林森愈加神秘莫测。</P>
<P >和这只匪夷所思的手提箱一样令人疑团丛生的,还有他在中山陵园中的别墅——桂林石屋。</P>
<P >林森十分喜欢结庐山水,在上海、西安、洛阳、重庆、福州和江西庐山等地都修建了自己的别墅。林森当选主席后,因经常在中山陵园内“工作”,所以在这里修建一座别墅成了当务之急。1932年,由广州市政府捐资,一座豪华别致的“桂林石屋”在陵园的山林中悄然诞生了。桂林石屋与广西的桂林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是四周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林森对此喜爱之极,称别墅为“廷庐”,又自称“中山陵户”。桂林石屋分两层,屋面铺红瓦,墙体均用青龙山石砌筑,一层有起居室、餐厅、卧室、浴室、会客室,地下一层为厨房和工人的宿舍。石屋后有虎皮石砌大明沟,防止山洪下泻。可惜的是,抗战时期石屋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在只存半壁框架的废墟,所以人们很难想象石屋当年的原貌。</P>
<P >我曾多次造访桂林石屋,自从第一次亲眼目睹石屋尊容起,就有一个迷团在心里久久不散。桂林石屋修建在山坡上,东望灵谷塔,西临藏经阁,在炎热的夏秋之交里,这里草木繁盛,桂花薰风抚面,到这里才感受到这座别墅应该是绝佳的避暑之地。沿着170级赤色的石阶向上,行至一半,旁边一块青石上刻有四个大字“桂林石屋”,这是当年民国元老张静江特意题写的。到达石阶尽头是桂林石屋的抱厦(门厅),四座断裂石栏似乎是当年人为的休憩之处。再踏上数阶则是别墅的平台,平台的路面是用鹅卵石铺就。在踏上两级小阶,原本就应该是石屋的门亭,现在映入眼帘的只有残垣短壁。而这样的残垣短壁状的废墟中有有些显得奇怪的东西,似乎还有另一种旷世以久的神秘物质。石屋的四周有一圈石栏。其石柱头都为雕刻极为精美的盘龙和云纹,石屋的四角镶嵌着几只破败的石螭,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石雕都恰似明代皇家建筑的风格。石屋的青石制石雕表面非常陈旧,与桂林石屋墙体上民国时期开采的石材有着显著的差别,无论从颜色和风化的程度来看都显得年代要久远很多。根据我多年对古建筑研究与关注的经验,可以断定绝非是与桂林石屋同一时期的制品。</P>
<P >从南京众多的民国仿古宫殿式建筑来看,虽然很多建筑参照了中国传统的样式,但并没有制造出与明清风格完全一致的建筑,建筑物上的局部装饰都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简化和变形。例如,中央体育场的国术场建筑上的石螭便简化了古代石螭复杂的外型,显得比较简洁;而中山陵园中光化亭上的“石螭”更简化到了用云纹组成。南京民国建筑的石栏,柱头一般都用花岗岩或水泥制成,多为云纹装饰。规格最高的乃是“美龄宫”的石栏与柱头,为汉白玉雕制的凤凰柱头(据说这是蒋介石为表达对宋美龄的爱意特意制造的),而从未出现过盘龙柱头。刚刚推翻帝制不久的年代,所谓的“民主时代”的统治者怎么能再以龙自居呢?所以各种建筑物上都没有出现龙的影子。在石屋的墙体上,镶嵌着两块大碑额,两块几乎一模一样,其中一块背后还有“御……”字样(另一块背后已湮没在土中)。可以断定这两块碑刻至少是清代的皇家石碑,因为民国建筑中不可能出现御制石碑。</P>
<P >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别墅上,为何却有诸多跨越数百年历史,超越等级体制的构建?这些潜伏在建筑体中的时空交错和形态反差,使隐蔽在密林深处的桂林石屋迷雾重重!</P>
<P >要探究隐匿于石屋的秘密,就要先认识这位迷一样的男人。林森1868年出生在福建闽县,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林森对孙中山一直是敬仰有加,孙中山逝世后,他致力于为孙中山建造陵寝,树碑立传。我们今天称孙中山为“国父”就是当年林森率先提出的。国民党定都南京后,1931年12月,林森当选民国政府第三任主席。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林森又被授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之职,负责中山陵园的修建与管理。这一政治上没有优势的虚职正对林森的口味,因而乐此不疲。事实上,林森连任12年的主席,正是因为他把这个位子做到一个“虚位”。在国民党的上层,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惟独林森洁身自好、深居简出,在政治上淡薄名利,从不介入党争与派系,也不和军政大员来往,追求所谓“无为之治”,实为名副其实的“好好先生”。晚年的林森几乎就是中山陵的守陵大员,他太爱总理陵园的一草一木,这里草木茂盛,古迹众多,风景极佳,林主席就与世无争的在这里长住。附近的村民每天都看到这个白胡子的老者,穿着布鞋,拄着手杖在陵区内悠步,碰到乡民还上前“问寒问暖”。胡适就盛赞林森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位平民主席”。</P>
<P >超然处世的林森确有其清雅性情,他本人是一个超级文物收藏家,家中的古玩字画藏品不计其数。其实林森收藏的大部分非真品,他经常逛夫子庙的古玩市场,碰到便宜的小物件或赝品一买就一大堆。1929年,林森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的迎梓专使前往北平,乘这个机会,林森在北平又买了十几大箱的古董带回南京。对那些大型的建筑文物,不能收藏的,林森就想办法独享。四方城是通往中山陵的必经之路,其实四方城是永乐皇帝为其父亲朱元璋建的一座大碑亭,里面的石碑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的神功圣德碑,是南京最大的碑刻。由于碑亭的大琉璃顶早毁,遗留的建筑像个方城,所以俗称四方城。林森对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的精美赞碑一直心存仰慕,他把四方城圈围起来,改成一座雅居,地面上铺上竹席,内部再陈列些古董,林森身入其中,古色古香,风雅之极。四方城外,有一个破败的石龟趺(古代石碑的底座),林森令人略加该制,搬到大树下,便成了夏日里纳凉用的绝妙的石凳子。</P>
<P >从林森对文物的狂热,不能不让人联想起石屋中那些身份玄妙的蟠龙石柱。无独有偶,在一次照片整理过程中,无意间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照片中石屋正面的石螭装饰特写,竟与明故宫遗址现存的明代石螭风格完全一致!<o:p></o:p></P>
<P >难道这批在石屋中缄默多年,具有皇家风格的石雕是林森从明故宫遗址“挪用”而来?明故宫是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建筑,也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故宫当年的宫殿众多,桂林石屋上“挪用”的石螭和石栏很可能是一些偏殿的石雕,而皇宫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的石螭体积应该更大。到民国时期,明故宫虽然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但仍散落着大量精美的石雕构件。林森对中国古代建筑也十分欣赏,对明故宫遗址也是钟爱有加,林森曾批准在明故宫遗址上修建了“东宫”、“西宫”两座仿古建筑,也是希望在明故宫遗址上建立中央行政区,逐渐恢复和保护明故宫建筑。因此,林森从明故宫遗址上“挪用”一些石雕,用于自己别墅的装饰,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况且在当时那种对遗址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的年代,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尽管如此,将历史文物拆对作私人之用,终究要遭人指责。所以,为掩人耳目,“挪用”明故宫石刻一事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各种资料上都难以查询。有人指出这些石雕是在钟山上的明代残墓中收集的,可我认为这种说法疑点颇多,从钟山上现存的明代功臣墓中,例如徐达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来看,由于礼制的限制,并没有发现使用石螭和蟠龙石柱,更不可能有和皇宫里一模一样高规格的石雕;另外,的明代功臣墓都分布在钟山之阴,没有记载钟山之阳有明代功臣墓,因为钟山之阳属于明太祖的孝陵,况且在明代,有何人的陵墓敢修在比孝陵还高的位置?所以这些石雕出自明代功臣墓的说法显然站不脚。另外,两座石碑额与明代功臣墓的神道碑的风格也不同,则更像是清代石碑的风格。这两块碑额到底又是林森从哪里找来的,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可见,林森对桂林石屋的修建真可谓是煞费苦心。</P>
<P >1937年冬,由于南京的战事十分危急,民国政府决定放弃南京。由于白天日本飞机轰炸非常频繁,林森被安排在晚上坐船离开。临行前,林森来到会场向大家辞行,他拱手作揖,向大家说:“我已是古稀之人,将来是否能回到南京,已不敢作想,但你们一定要坚决抗日,肯定会取的胜利!”,说完老泪纵横,低头不语,现场一片肃静。在蒋介石的劝说和众人的圆场下,林森一行在夜色中悄然离开南京。在重庆,林森相中了一座别墅,而这座别墅是之前张治中为蒋介石夫妇修建的别墅,林森对此地赞不绝口,称风景可比南京的总理陵园中的石屋,竟留恋忘返。蒋介石看出林森的心思,便忍痛割爱把别墅送给了林森。林森最后几年便在此度过,所以此处人称“林园”,后来著名的重庆谈判就是在林园内拉开了序幕(现重庆通信学院内)。林森果然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南京的石屋,当他得知石屋已被日军炸毁,心里非常难过,同时又为总理陵园在日军长期占领下还能保全感到莫大的欣慰。</P>
<P >“结束了一天在总理陵园内的巡视,鞋子和长衫上带着泥草的芳香,拄着手杖,缓步登上石屋……”,也许在心里,这个老人仍很想以这种方式结束每一天。1943年5月12日,林森从林园坐车进城,准备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呈递国书。不料在路上与迎面一辆美军军车相撞,当时林森表面并无大碍,只觉稍有头晕,便立即回馆休息。第二天,林森穿戴整齐,准备再次前往的时候,晕倒在沙发上。从此,林森因严重脑溢血卧床不起,1943年 8月1日,林森病逝于林园官邸,弥留时仍嘱收复台湾。林森在进重庆之前,已将古董、文物、字画、书籍等赠给博物馆和朋友,自己死后已无牵挂。同年,国民政府为林森举行了国葬,并修建了墓穴,就在风景秀丽的林园内,他经常散步的地方。下葬前,治丧委员会打开了林森那神秘的手提箱,发现里面竟是林森亡妻生前喜穿的一双绣花鞋,且用精致手帕包裹着。这双绣花鞋被放在林森的棺椁中陪伴他长眠。</P>
<P > 由于林森一贯主张抗日,所以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尊敬,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并举行了公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在林园,早上起来散步时巧遇同样出来散步的蒋介石,蒋介石领毛泽东参观了林森墓,毛泽东对林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革时期,重庆是武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林园和林墓惨遭浩劫,林森的尸体和棺椁全被焚毁。1979年,中共中央评价林森为“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P>
<P >手提箱中的那双绣花鞋缀满对妻子的绵绵情丝已随斯人灰飞湮灭,桂林石屋纳作私藏的残垣青石还将岿立经年,草木深重中,我总禁不住一次次的寻访,林森在石屋中究尽还留下了怎样的迷题。</P>













onze 发表于 2006-4-21 00:12:00

<P>感觉象是台湾的朋友写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迷样的石屋,迷样的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