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2:00

光耀南邦—江西名人堂

<FONT size=4>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道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FONT>
<P><STRONG>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STRONG></P>
<P><STRONG>  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STRONG></P>
<P><STRONG>  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9.7%,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STRONG></P>
<P><STRONG>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詹天佑等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STRONG></P>
<P></P>
<P> 江西古代名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BR>  <BR>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BR>  <BR>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P>
<P>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五年,杜衍、范促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BR></P>
<P>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P>
<P>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P>
<P>晏殊(90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自幼天资聪敏,笃学能文,十四岁举神童,十五岁应廷试,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复试,擢秘书省正字,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继迁翰林学士,深为真宗所倚重,“事无巨细,皆咨访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历居要职,先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文武职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进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爵临淄公。卒谥元献。</P>
<P>晏几道(约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殊幼子(一说第七子)。临川人。北宋词家。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早年即以《鹧鸪天》词见称于仁宗,词云:“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上转红阳。昂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林。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黄圣恩长。皇州又奏圜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庆历中,开封府与棘寺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乐,宣叔原作此。”参见黄升《花庵词选》叔原《鹧鸪天》注)。词虽是应命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作者的艺术才华于此可见。</P>

<P>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九江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P>
<P><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文天祥(1236—1282)</FONT>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名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德祐二年(1276),元兵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军议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镇江,得与战友等逃脱南归,至温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元兵南下时,一再起兵抗御,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义。年四十七。</FONT></FONT><BR></P>
<P><FONT size=2><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汤显祖(1550-1616)</FONT>,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 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 为“东方的莎士比亚”。</FONT></FONT></P>
<P>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诗人。</P>
<P>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举世瞩目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写成于任职期内。崇祯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长汀)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毫州(今安徽毫县)知州。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弃官归家。后又在南明任过职。清顺治年间仍在世,约于顺治与康熙之交去世。</P>
<P>  他的著作非常宏富。除被国外学者尊为“技术百科全书”、“权威著作”的《天工开物》外,流传的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四种,失传的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美利笺》、《乐律》、《杂色文》、《原耗》等十多种政论杂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著作。足见其博学而多才。</P>
<P>   <FONT size=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FONT></P>
<P>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是多方面。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当时一大词家和诗人;且娴通音律,善吹箫弹琴,有乐论著述,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有论书法的《续书谱》传世。 </P>
<P>朱耷(1626-1706)。谱名统,有雪个、个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别号。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画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P>
<P>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P>
<P>黄爵滋,字德成,号树斋,清朝宜黄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光十八年(1838),黄爵滋又呈《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 请皇上批准一年期限戒烟(鸦片),逾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 官吏加等治罪,子孙不得应试。其严禁鸦片,重治服食之主张, 切中时弊,得到林则徐、陶澍等人的支持,为道光所赞赏。 鸦片战争前夕,基于鸦片从沿海流入的事实,他深感海疆防 御废驰散乱问题之严重,认为只有建立强固的海疆才能“杜外夷 之窥伺,扼鸦片之贩运。”并先后两次亲赴福建,讲解战守方略, 向道光帝进献《海防图表》。成为历史上与林则徐齐名的禁烟名 臣。<BR></P>
<P>况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县)人。明代官吏、诗人。人称况青天。</P>
<P>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P>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6:00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晚号松寿老人,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1854年(清咸丰四年)出生于一个小商贩家庭。初隶清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张勋来天津,投靠袁世凯。任管带,1899年升至总兵。1911年(宣统三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顽抗革命军,败后退驻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1913年,张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他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黎元洪与段棋瑞因参战问题发生“府院之争”。他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拥护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旋被为皖系军阀段祺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被通缉。1923年9月12日,张勋病死天津家中,终年70岁。<BR>  <BR>   <BR>  傅抱石(1904-1964)江西新喻(余)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BR>  <BR>  <BR>  刘峙(1892~1971)<BR>  <BR>   中国国民党军将领。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卒于1971年1月15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 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1949年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BR>  <BR>  <BR>  <BR>  方天(1900-1993)字天逸,号空如,江西省赣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工科、陆军大学十一期,“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二十五期。早年从军,自排长累升至司令官,后任军政部署长、国防部厅长、参谋次长。后转入政界,任江西省政府主席。 <BR>  赴台后任“国家安全会议国防计划局”副局长,“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后任“国大代表”,国民党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BR>  <BR>  曹浩森<BR>  <BR>   <BR>    字善继,族名明魏。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长期任高级军事幕僚,颇有儒将风度。他同李烈钧(武宁人),刘峙(吉安人)、熊式辉(安义人)、方天(赣县人)并列为江西籍中以军职而擢任文职的五员“封疆大吏“。<BR>  <BR>  <BR>    胡先彇(1894~1968),江西新建县人,著名植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 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他和郑万钧共同发表的水杉论文被认为是近代植物学重大发现之<BR>  <BR>  <BR>  熊式辉1893~1974,江西安义人。字天翼。曾任淞沪警备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熊式辉受命负责“接收”东北,败于解放军,他本人也从此失宠于蒋介石,退任虚职。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熊式辉由于蒋对他的冷落而举家迁往香港。l954年7月,熊式辉到台湾,但不为陈诚所容,连蒋介石的面也未能见上。最终完全沦落成一介草民,后又迁回香港。1974年1月21日病故,终年81岁。<BR>  <BR>  <BR>  陈三立(1858年—1937)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 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BR>  <BR>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BR>  <BR>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BR>  <BR>  <BR>  <BR>  蒋彝(1903—1977),是近代国际知名的画家、诗人、作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赢得很多国家荣誉,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高级专家及世界许多著名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为举世推崇。蒋彝他原名仁全,字仲雅,又作重哑,笔名哑行者原籍九江市,1955年加入美国籍。他五岁时母亲病逝,不几年父亲又亡故。少年时期,由祖父母抚养。蒋彝的祖父是位有民族节气的老人,经常向他讲述中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国耻史,激励蒋彝长大后为国家出力。蒋彝在祖父、父亲和哥哥的熏陶下,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BR>    许德珩(1890-1990),字楚生,九江市人。当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夫人劳君展(1900-1976),湖南长沙人,早年参加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留学,毕业于巴黎大学,曾师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1925年与许德珩结婚。<BR>    赵醒侬,原名性和,曾用过赵兴隆等化名,南丰县人,烈士, 中共江西省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BR>   李烈钧,1882年<BR>  生,字协和,别号侠黄,江西武宁县人,1904年人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人日本陆军<BR>  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任江西新军混成<BR>  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后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任九江都督<BR>  府参谋长,发动九江江西海军起义成功,任海军总司令。后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中央<BR>  军司令,安徽都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江西都督。1913年7月,发动湖口<BR>  起义,掀起二次革命,曾任7省讨袁联军总司令。 失败后逃亡日本、巴黎、新加<BR>  坡。1914年,回国人滇组织护国军,任第三军司令,出兵两广。1917年,任护法军政<BR>  府参谋总长:1920年11月,孙中山重建军政府,李仍任参谋总长,1924年,拥护孙中<BR>  山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应冯玉祥之邀,出任<BR>  国民军总参议,1927年初,被蒋介石委任为江西省政府主席。4月, 南京国民政府成<BR>  立,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BR>  事变后,主张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将张学良交军法审判,李为审判长。<BR>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6:00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江西贵溪人。在黄埔军校时深得何应钦器重。留学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得到蒋介石重用,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率教导总队参加“八一三”上海抗战,伤亡重大。后被派往英国开展军事外交。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解放战争中,“重庆舰”等几十艘军舰起义或投降解放军,使国民党海军损失巨大,桂永清因此受到“弹劾”。去台后,辞去海军总司令职,任“总统府”参军长。1954年,升任参谋总长。但上任不足两个月,便因病身亡。<BR>  <BR>  <BR>  张国焘(1897年-1979年),又名凯音、特立,江西萍乡人,》》》》》》具体难找哦<BR>  <o:p></o:p></P>
<P 0cm 0cm 0pt"> <o:p></o:p></P>
<DIV align=center>
<TABLE 100%; mso-cellspacing: 0cm;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0cm"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d4d0c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d4d0c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d4d0c8; WIDTH: 75pt;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d4d0c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idth=100>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right" align=right><FONT size=3> <o:p></o:p></FONT></P></TD>
<TD #d4d0c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d4d0c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d4d0c8;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d4d0c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size=3> <o:p></o:p></FONT></P></TD>
<TD #d4d0c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d4d0c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d4d0c8; WIDTH: 75pt;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d4d0c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idth=100>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right" align=right><FONT size=3> <o:p></o:p></FONT></P></TD></TR></TABLE></DIV>
<P 0cm 0cm 12pt; TEXT-ALIGN: left" align=left>  肖华(1916-1985),原名肖以(亻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BR>  <BR>  <BR>  一 赖传珠(1910—1965)江西省赣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BR>  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BR>  、师参谋长、师政治委员等职。 <BR>    出席了古田会议。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BR>    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到陕北后,任陕甘宁省苏维埃<BR>  政府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1938年调华中工作,任新四军参谋<BR>  处处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参与<BR>  领导了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BR>  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纵队、军和兵团<BR>  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参与指挥了海南岛<BR>  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BR>  治委员、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BR>  政治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BR>  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12月24日<BR>  在沈阳病逝。 <BR>  <BR>  <BR>  陈奇函,1955年评为上将,后来是江西军区司令。》》》》》》<BR>  其他的不太清楚55555555555555555<BR>  <BR>  <BR>  吴法宪1915年生于江西 永丰<BR>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BR>  历任:红军第二十二军六十四师青年科长、一师三团总支书记、红军一军团二师二团政治委员。参加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四渡赤水、突破乌江、解放遵义、腊子口、直罗镇等战斗。<BR>  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政治委员、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书记、新四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及领导了解放淮安、淮阴、阜宁等战役。<BR>  辽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第十四兵团副政治委员、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广西军管会副主任。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略决战及进军中南和广西战等役。<BR>  <BR>  <BR>  <BR>  [李作鹏](1914—)江西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军委机要科译电员、二局参谋、二科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参训队队长。1939年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次年任第十五兵团参谋长。后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起任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62年任海军副司令员。1967年任海军第一政委。1968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1955年曾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BR>  <BR>  <BR>  <BR>  邱会作(1914~ ) 江西兴国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政治指导员、第4局第3科科长,中革军委总后方勤务部供给部粮秣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供给部部长,豫皖苏边区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新四军第4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热河军区第22军分区政治委员,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委员,解放军第45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副政治委员,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部参谋部副总参谋长,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加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6年。<BR> <BR>  先补上一个我较为佩服的一个--中国第一个职业记者黄远生<BR>  他女儿在兰州大学,可惜无缘拜会!<BR>  <BR>  黄远生,名为基,字远庸,又字远生。江西九江县新合镇人,记忆中好像出生于九江市新港。1885年1月15日生。1904年考中进士。赴日留学,在中央大学专攻法律。回国后,历任邮传部员外郎、参议厅行走、编译局纂修、法政讲习所讲员等职。公余从事报业活动。辛亥革命后,辞去官职,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申报》、《时报》、《东方日报》、《少年中国》、《庸言》、《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所写《官迷论》、《三日观天记》、《外交部之厨子》、《北京之新年》等通讯,对民国初年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袁世凯筹备称帝期间,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坚辞不就,并在上海各报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以示决绝。1915年冬赴美访问。1915年12月27日,黄远生被革命党人以袁党人罪名枪杀于住宅内。<BR>  黄远生以“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的“四能”记者自勉,文字流利、畅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所写新闻作品辑为《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为主,兼收政论、译文等,于1919年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BR>  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而负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BR>  郭一岑,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德国蒂宾根大学博士。1916年毕业于北京文汇大学,1922~1928年留学德国。1922~1923年在柏林大学,1923~1928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大学,上海暨南大学、贵阳医学院、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东方杂志》教育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编委等职。1934年编译H.n.巴甫洛夫,K.H•科尔尼洛夫和D.M.别赫捷列夫的论文,以题名《苏俄新兴心理学》一书出版。这是中国介绍苏联心理学较早的一本译著。1937年出版《现代心理学概观》,书中强调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并引证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话,指出在科学工作中要防止做“最坏的哲学的俘虏”,指出心理学“随时代而转变”,应“将全部心理学史和全部社会发展史对照地检查”。这是中国较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研究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的著作。主要著述还有:《遗觉之研究》(1930)、《批判詹姆斯的自然主义》(1959)、《从人的心理实质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959),以及《论心理学中的自然主义——释格式塔学派的物理主义》(1962)。(彭聃龄李汉松)<BR></P>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8:00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8日病逝于上海。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BR>  龙榆生先生于1934年4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系统提出词学研究的八个方面。他在图谱之学、音律之学、词韵之学、词史之学、校勘之学这五项清代传统词学成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声调之学、批评之学、目录之学三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这是当年引导词学界前进方向的一篇宏文,而龙榆生本人毕生治词,范围也不出乎此。<BR>  1933年起,龙榆生在《词学季刊》上连续发表长篇论文,一改过去评点论词的形式。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有力推动了当代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这一时期,龙榆生对词的起源、词的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而重点放在唐宋词。撰有《词体之演进》(1933)、《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1935)、《清真词叙论》(1935)、《漱玉词叙论》(1936)、《南唐二主词叙论》(1936)等。<BR>  龙榆生毕生治词,不仅面广思精,而且深入浅出。况且,他常年任教于大中学校,面对青年学子,授业解惑,很能了解一般初学者的特点。所以,在大力从事著述的同时,他也在费了不少力气从事普及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论,二是选本。前者包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二者均系由讲义整理而成,所撰文全部是龙氏本人几十年研词心得,故能深入浅出,有系统地启迪后学。详细论述见前一节。后者包括《唐宋名家词选》(1934)、《唐五代宋词选》(193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1956);其中尤以《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二书广为流传,深受词学者所爱。历年销售已达数百万册。<BR>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BR>  吴有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吴有训在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就是:在参与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时,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为验证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康普顿效应产生过直接影响和作出过杰出贡献。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a射线的波长》。1926年他单独地发表《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他的“吴氏定理”已载入当时的大学标准教材萨本楝著的《普通物理学》一书。<BR>  1926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为题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同年回国。康普顿非常赞赏吴有训的才干,晚年曾向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引用了吴有训所作的15种物质散射曲线,这张图一直被各种著作和教科书引用,成了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BR>  <BR>  方志敏(1900—1935),江西弋阳人,曾在九江读书,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江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者,中国工农红十军的主要创建人。<BR>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几年来,共接待瞻仰学习40多万人次,是上饶地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R>  纪念馆后为烈士陵园,林木葱郁,碧水回环。馆前广场上,大理石雕刻的方志敏塑像肃穆庄严。底座上刻有叶剑英挽方志敏的一首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BR>  <BR>  傅抱石,江西新喻(现为新余市渝水区)北岗乡章圹村人,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画家,又是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有《傅抱石画集》、《韶山》、《罗马尼亚写生集》等画集,著有《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绘画之研究》等书。他是继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之后又一位中国画坛巨星。<BR>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BR>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R>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系主任,南昌大学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帝卡分校)名誉教授,大连铁道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等。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并建设成功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有:“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4年)、“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4年)、“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65年)。此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1),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及三等奖(2001)。代表著作有《Arc welding control》,《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适应控制》等。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一项。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再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77年、199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BR>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8:00

许鹿希,许德珩之女,现在北京,她的名气不是很大,在这里只是介绍一下她的丈夫邓稼先。<BR>  邓稼先“两弹一星”的功勋,其他的就不用介绍了吧:)<o:p></o: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o:p></o:p></FONT></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康爱德:九江人。她也是我国第一个留美女学生。康爱德早年丧父,孤苦无靠,被当时在九江办学的美国人昊格矩收养。</FONT>1880<FONT face=宋体>年康</FONT>9<FONT face=宋体>岁,昊格矩携带她一同去美国,一直在美读书。</FONT>1896<FONT face=宋体>年毕业于墨尔斯根大学,学成回国,后在南昌创办女幼医院,深得众望。</FONT><BR><FONT face=宋体>   余庆鳌:江西湖口县屏峰乡人,生于清同治六年(</FONT>1867<FONT face=宋体>)。小时随做木匠的父亲在南京就读金陵机器房学机械绘图,后就聘于安徽督造炮路。因在台湾创建军事工程有功,受到清廷“五品顶戴”的嘉奖。</FONT>1983<FONT face=宋体>年调湖北汉阳创办兵工厂任总办,数年后生产出第一批“汉阳创办兵工厂任总办,数年后生产出第一批“汉阳造”枪支和子弹。</FONT>1914<FONT face=宋体>年赴德学习并考察了英、法、俄等国的军事工业情况。留学四年后归国,创立了汉阳炮厂,炮架厂。民国政府授予其陆军少将衔和四等文虎勋章。余庆鳌为我国第一代兵器工业权威专家,</FONT>1925<FONT face=宋体>年</FONT>5<FONT face=宋体>月,因病逝于武汉。</FONT><BR><FONT face=宋体>  石美玉:最早获得女医学博士的人,九江人。于</FONT>1892<FONT face=宋体>年赴美就读密执根大学,获医学博士。毕业后,由美返九江,积极投身医疗事业,创办“但福德医院”,即今市妇幼保健院,后调上海伯特利医院任院长。<o:p></o:p></FONT></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李盛铎:字嶬樵,又字椒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晚号麐嘉居士。著名藏书家。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县)人,光绪已丑(</FONT>1889<FONT face=宋体>)进士,曾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江南道监察御史、出使日本国大臣、内阁侍读学士、京师大学堂总办、顺天府府丞、太常寺卿、出使各国政治考察大臣、山西提法使、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等职,民国后,曾任大总统顾问、参政院参政、国政商榷会会长等职。李氏藏书,一部分是承袭其父遗产,一部分是他购买藏书家袁芳瑛旧藏,而大部分是他几十年来零散搜集的。</FONT>1904<FONT face=宋体>年李氏藏书卖给北京大学图书馆,计</FONT>9087<FONT face=宋体>种,凡</FONT>58385<FONT face=宋体>册,其中名贵的旧刊和罕见本约占全部售书三分之一强。</FONT><BR><FONT face=宋体> <o:p></o:p></FONT></P>
<P 0cm 0cm 0pt">  李红宾:江西九江县人,鸦片战争前的两广总督。嘻嘻,他的材料极少,只是关于他的故事在九江多有流传。据本人看到的史料记载,他一面上书清政府要求禁鸦片,一面自己又走私鸦片。也只有这些了<BR>  桑隆康(1945— )男,江西九江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2月26日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外籍院士 <BR>  <BR>  现任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区域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6项。在《Precambrian Research》、《Mineralogical Magazine》、《地球科学》、《地质论评》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篇论文进入SCI检索,1篇进入ISTP检索。《宿松群变质岩岩石学及宿松磷矿成因》和《木兰山棗张八岭蓝片岩带岩石学及岩石化学》分别于1990年、1994年获湖北省自然地质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他与路凤香教授一起合著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岩石学》,出版专著5本。《变质岩岩石学教程》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一比五万蔡家河幅地质图及说明书》1993年获地质矿产勘查成果二等奖,《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1996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八五”期间校优秀科研工作者,1996年获地质矿产部地勘计划管理司和中国地质科学学院颁发的特优图幅荣誉证书。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岩石学和超高压岩石学。<o:p></o:p></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朱伯芳,男,</FONT>1928<FONT face=宋体>年</FONT>10<FONT face=宋体>月</FONT>17<FONT face=宋体>日生,江西余江人,汉族,</FONT>1951<FONT face=宋体>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51<FONT face=宋体>年~</FONT>1956<FONT face=宋体>年,参加治淮工程,先后参加了安徽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水库的设计,任技术员、工程师、坝工组长。</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57<FONT face=宋体>年~</FONT>1969<FONT face=宋体>年,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组长,从事混凝土高坝研究,在我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等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69<FONT face=宋体>年</FONT>12<FONT face=宋体>月~</FONT>1978<FONT face=宋体>年,在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任工程师、组长,研究了三门峡大坝改建的温度应力问题,从</FONT>70<FONT face=宋体>年代初开始,积极推广有限单元法。</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78<FONT face=宋体>年</FONT>12<FONT face=宋体>月~目前,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FONT>1984<FONT face=宋体>年被授与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FONT>1995<FONT face=宋体>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FONT> <BR><FONT face=宋体>  从</FONT>1976<FONT face=宋体>年开始,在我国开辟了拱坝优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FONT> <BR><FONT face=宋体>  著书</FONT>6<FONT face=宋体>本,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FONT>130<FONT face=宋体>余篇。</FONT> <BR><FONT face=宋体>  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土木与结构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FONT> <BR><FONT face=宋体>  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FONT> <BR><FONT face=宋体>  现任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及应用、水力发电、基建优化等杂志编委。</FONT> <BR><FONT face=宋体>  先后十余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和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FONT> <BR><FONT face=宋体>   赵醒侬,原名性和,曾用过赵兴隆等化名,南丰县人,烈士,</FONT> <FONT face=宋体>中共江西省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1922<FONT face=宋体>年,赵醒侬受党组织派遣到南昌,着手创建江西党和团</FONT> <FONT face=宋体>的组织。他先后出席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FONT> <FONT face=宋体>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FONT> <FONT face=宋体>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直属江西支部干事会书记兼组织</FONT> <FONT face=宋体>干事、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赵醒侬曾在南昌开办了文化书社,大量推销《响导》、《新</FONT> <FONT face=宋体>青年》、《共产主义</FONT>ABC<FONT face=宋体>》、《唯物史观》等革命书刊,</FONT> <FONT face=宋体>传播马</FONT> <FONT face=宋体>列主义;与曾天宇等人开办了“明星书店”,负责推销党的刊物</FONT> <FONT face=宋体>及其它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在悼念孙中山活动期间,向群众散</FONT> <FONT face=宋体>发了大批宣传品,广泛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和</FONT> <FONT face=宋体>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省性</FONT> <FONT face=宋体>的宣传革命的政治运动。他与方志敏等</FONT>7 <FONT face=宋体>人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FONT> <FONT face=宋体>青年团江西地方团。他还在南昌解家厂创办了“黎明中学”,以</FONT> <FONT face=宋体>此作为中共江西地方组织培养干部和掩护党的活动的秘密机关,</FONT> <FONT face=宋体>并输送了一批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苏联学</FONT> <FONT face=宋体>习。上海“五卅”惨案后,他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在全省</FONT> <FONT face=宋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赵醒侬于</FONT>1926<FONT face=宋体>年遇难。</FONT> <FONT face=宋体>他牺牲后,北伐军攻克南昌,</FONT>20<FONT face=宋体>多万群众集会,悼念烈士和北伐</FONT> <FONT face=宋体>牺牲将士。中共中央向导周报载文《悼赵醒侬同志》,称他是“</FONT> <FONT face=宋体>江西党的组织者”、“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FONT><BR><FONT face=宋体>   詹天佑</FONT> (1861<FONT face=宋体>—</FONT>1919) <FONT face=宋体>字眷诚,一作春成,婺源人。著名铁路工程师。十一岁时选送美国学习,后就读耶鲁大学谢菲尔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归国后参加过北宁、萍醴、粤汉等线路的修建工作。在主修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线时,创设人字形线路,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以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节约经费。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FONT>,<FONT face=宋体>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有《铁路名词表》、《京绥铁路工程纪略》等。</FONT><BR><FONT face=宋体>   文廷式</FONT> (1856<FONT face=宋体>—</FONT>1904) <FONT face=宋体>字道希,号芸阁、纯常子,萍乡人。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光绪进士。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以赞助光绪帝亲政,触怒西太后而革职。戊戌政变东渡日本,后回国家居。诗词具苏、辛豪放风格,多慨叹时政之作。</FONT> <FONT face=宋体>有《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和《闻尘偶记》等。</FONT><BR><FONT face=宋体>  李有理</FONT> (1841<FONT face=宋体>—</FONT>1906<FONT face=宋体>)清末史学家。字芾生,萍乡人。优贡生。读书甚多,崇尚实学。以毕生精力撰成《辽金纪事本末》一书。另有《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怡轩杂著》等。</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陈宝箴</FONT> (1831—1900) <FONT face=宋体>字右铭,义宁州</FONT>(<FONT face=宋体>今修水县</FONT>)<FONT face=宋体>人</FONT>,<FONT face=宋体>为陈三立之父。清末维新政治家。举人出身。先后任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在湖南巡抚任上与黄遵宪等人倡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行《湘学报》,并奏荐杨锐、刘光第、潭嗣同、林旭等佐理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FONT><BR><FONT face=宋体>  <o:p></o:p></FONT></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陈赞贤</FONT> <FONT face=宋体>(</FONT>1895<FONT face=宋体>—</FONT>1927<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河西南康人。辛亥革命后,考入江西陆军讲武学堂。</FONT>1913<FONT face=宋体>年回乡办教育,创办了东山高等小学,废八股,兴科学。</FONT>1921<FONT face=宋体>年考入南昌市省立第一师范。</FONT>1922<FONT face=宋体>年随北伐军入赣,任少校书记。</FONT>1925<FONT face=宋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广东南雄总工会委员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FONT>1926<FONT face=宋体>年北伐军进入江西后,任南康县县长。同年</FONT>10<FONT face=宋体>月,任中共赣州特别支部书记、赣南党务及十七县工农运动指导员、赣州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多次领导工人罢工。</FONT>1927<FONT face=宋体>年</FONT>3<FONT face=宋体>月</FONT>6<FONT face=宋体>日在国民党制造的赣州惨案中被杀害。</FONT><BR><FONT face=宋体>  是国民党向共产党开的第一枪<o:p></o:p></FONT></P>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9:00

丁渝(1920 <FONT face=宋体>-</FONT> 1974 <FONT face=宋体>年),临川人。</FONT> 1920 <FONT face=宋体>年</FONT> 9 <FONT face=宋体>月</FONT> 16 <FONT face=宋体>日出生于一个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了鼎南,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吴淞商业学校、大连海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饶毓芬,</FONT> 1912 <FONT face=宋体>年曾考取官费留学,后因“故未成行,其舅父饶毓泰曾被人誉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丁渝从小酷爱读书,禀赋聪明,好学上进。</FONT> 1938 <FONT face=宋体>年秋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FONT> 1947 <FONT face=宋体>年留学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当研究生兼助教,初攻原子物理,后改攻波谱学。</FONT> 1951 <FONT face=宋体>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FONT> 1954 <FONT face=宋体>年秋,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纯粹物理研究员。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期间,丁渝攻克了化学周期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其数据载入国际上通用的《原子核自旋和磁矩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短,当时美国一些科学家都认为难于测量数据,被丁渝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他名扬海外,跻身于国际上有影响科学家行列。现在,在加拿大研究院原丁渝使用过的原子束仪上挂着一块牌子,记载着丁渝测出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的事。</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56 <FONT face=宋体>年</FONT> 7 <FONT face=宋体>月,丁渝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和封锁,绕道英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丁渝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后改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任一室业务大组长。丁渝任研究员后,为国家制订了第一个波谱学十年发展规划,并着手制造我国第一台波谱研究的原子束仪。从设计图的绘制、仪器的制作,反复的调试,经过几年的奋战,终于制成了原子束仪,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得到了上级的奖励,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FONT> 1964 <FONT face=宋体>年世界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丁渝作为出席大会的代表,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力更生制造原子束仪的经验,受到会议好评。</FONT> <BR><FONT face=宋体>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丁渝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FONT> 1958 <FONT face=宋体>年,带领本组的其他科学家开展了弱磁场的测量,在我国第一个找到了质子自由运动的信号,为后来我国卫星上天和加强海军防御系统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FONT> 1960 <FONT face=宋体>年美国科学家刚发现激光现象,丁渝就开始了进行激光实验,</FONT> 1961 <FONT face=宋体>年在高温的白金钳锅里培养出了红宝石激光晶体;同时还开展了“光磁双共振”的研究,在我国最早看到了“光抽运”信号,成功的“光抽运”实验,被应用到石油勘探和开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FONT> <BR><FONT face=宋体>  丁渝在科学实验上严谨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影响和带动全组同志,在他严格要求下,带出了一批具有实干精神、能力较强的高能物理研究的科研骨干。丁渝回国后还兼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把科学上一些新发现渗透于教学之中。他开设了波谱学和无线电两门课程,并到中国科技大学讲过课,由于课程讲授成功,激发了一批青年人研究波谱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一批波谱学人才。文革前,丁渝还在北大带了</FONT> 5 <FONT face=宋体>个研究生,他们大都成了取得一定成就、对国家有贡献的专家学者。</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62 <FONT face=宋体>年国家着手筹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交给丁渝为这个所培养人才的任务,丁渝把几批从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挑选出来,将分到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去工作的毕业生带到身边,进行基本实验技术训练,而且向他们讲授了核磁共振、荧光晶体等多种课程,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批人才现在分别成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天要贡献。</FONT> <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丁渝作为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了冲击,被人诬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审查,并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但在逆境中,他仍然没有忘记祖国的科学事业,没有忘记一位科学家的职责,他在干校劳动期间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关于三项基础研究的意见》送交科学院领导,并建议加强对几个尖端项目的基础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72 <FONT face=宋体>年丁渝从干校调回北京,着手建低温车间,进行低温超导研究(即应用低温超导腔加速基本粒子的研究)。他带领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的测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由于积劳成疾,</FONT> 1974 <FONT face=宋体>年</FONT> 10 <FONT face=宋体>月因病住院,在医院里他忍着病痛的折磨,赶写了中国波谱学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和《相平面分析的学习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低温超导加速器的相对稳定性问题,为国家留下了最后一笔科学财富。</FONT> <BR><FONT face=宋体>  </FONT>1974 <FONT face=宋体>年</FONT> 12 <FONT face=宋体>月</FONT> 16 <FONT face=宋体>日,丁渝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四岁。他一生留下了十多篇论文,其中有</FONT> 6 <FONT face=宋体>篇发表于美国有世界影响的《物理评论》杂志上。丁渝在原子物理、离子物理、量子电动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无愧于我国波谱学奠基人的光荣称号。</FONT><BR><BR line-break"><BR line-break"><o:p></o:p>
<P 0cm 0cm 0pt">  饶毓泰(1891—1968),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R>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8岁后在北京、上海就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曾任江西临汝中学英语教师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费,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BR>    192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的研究。<BR>    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BR>    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绝南下,决定留任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BR>  对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研究<BR>    饶毓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K.T.康普顿(Compton)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BR>    1929年到1932年间,他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2个元素主线系谱线的分裂和红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对原子倒斯塔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用微扰理论处理和计算倒斯塔克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他的这项工作丰富了这个领域的实验数据,因此是很有意义的。<BR>    抗日战争前,饶毓泰积极购置和安装大型光谱仪器(色散较大的Steinheil型摄谱仪以及分辨率高达180000的8米凹面光栅),建设了能自制仪器设备的金工车间。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分子光谱理论和光谱学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亲自与吴大猷、沈寿春一起用拍摄喇曼光谱和测定谱线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结构,得出它们具有立体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一般文献上所说的平面结构的结论(这篇论文于1937年2月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BR>    1944年饶毓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曾与尼尔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转光谱,采用分辨率达0.07cm-1的棱镜-光栅分光光度计,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两种CO2分子的ω3转动谱带同时清楚地记录下来。获得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这为研究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新的方法。他还用红外小阶梯光栅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谱带。以上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BR>  为发展物理教学和培养人才竭尽全力<BR></P>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39:00

饶濑石(1903-1975)<BR>    饶濑石,曾用名梁朴,临川县钟岭乡(现临川区)人。<BR>    饶濑石早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大革命失败后曾赴英、法、苏 留学,回国后任北满共青团省委书记、代理东北地区党的书记、 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1935年赴苏联,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 色职工国际代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 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政委。解放战争时期 任山东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三野战军及华东军区 政委。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 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BR>    饶濑石1953年支持和参加高岗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 高权力的活动,1954年2月,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揭 露、批判,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出党, 1975 年3月病逝。<BR><BR line-break"><BR line-break"><o:p></o:p>
<P 0cm 0cm 0pt">  李井泉( 1908 - 1989 年),临川人。 1924 年在省立第三师范(今临川中学)读书时,就追求光明进步,与舒同等数十人组织“读书会”,经常阅读进步刊物,学习马列主义,探讨革命真理。 1926 年 10 月,北伐军进攻临川,他与“读书会”的同学在城内秘密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唤起民众,瓦解敌军。并动员郊区农民借长梯,送弹药,支援北伐军。 <BR>    1927 年春,李井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8 月,当朱德率“八一”起义军路过临川时,他毅然投笔从戎,随起义部队南征,任第 4 军 25 师政治宣传员。部队转战广东后,李井泉留在大浦、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在丰顺县黄金埔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 <BR>    1930 年夏,到中央苏区红 4 军前委做通讯联络工作。以后,被分配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任秘书长。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1 年至 1933 年,他先后担任红 35 军(后改编为红军独立第 3 师)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 4 师政治部主任,第 l 、 3 补充师政治委员。 <BR>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任八路军 120 师 358 旅政治委员。 1938 年秋,中央派他率领游击队北出绥远, 深入大青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 <BR>    1945 年,李井泉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1949 年 2 月,任人民解放军第 20 兵团政治委员。 1949 年冬,李井泉任川南支队政委,参加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此后,他长期在西南工作。 1950 年初,他任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军区政治委员兼行署主任。 1952 年秋,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兼省政府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0 年 9 月,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64 年 12 月,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BR>    “文革”期间,李井泉横遭冲击和迫害。但他高风亮节,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BR>    1975 年 1 月,李井泉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78 年 2 月,连选为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 1982 年 8 月,他在中共“十二大”上主动提出退居二线,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BR>    1989 年 4 月 24 日,李井泉在北京逝世,终年 81 岁。《人民日报》在讣告中说:“李井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BR><BR line-break"><BR line-break"><o:p></o:p></P>
<P 0cm 0cm 0pt">  邓从豪(1920-1998)理论化学家。江西临川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多年在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提出三维旋转群-分子点群的耦合系数,使配位场理论计算标准化; 用量子场论方法推导了过渡态理论的微观速率常数,严格证明了Eyring公式; 提出原子、分子应满足的几个条件以构造电子相关函数; 在超球坐标下把波函数向超球谐和广义拉盖尔函数的两个完备集作展开,从而获得对原子和分子薛定谔方程的直接求解。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o:p></o:p></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 <FONT face=宋体>  高行健(</FONT>1940<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FONT>1981<FONT face=宋体>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FONT>1984<FONT face=宋体>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FONT> <BR><FONT face=宋体>    他的剧作集《彼岸》(</FONT>The Other Shore<FONT face=宋体>)在一九八六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北京当局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灵山》(据说台湾已经</FONT><BR><FONT face=宋体>   </FONT><BR><FONT face=宋体>  欧阳渐,字竟无,清同治十年</FONT>(1871)<FONT face=宋体>生于江西宜黄。二十入泮,从叔父读。初习程朱理学,甲午丧师后乃专治陆王心学。后从桂伯华所劝,转而研究佛学,时年三十六岁。次年,赴江宁从杨仁山游,又东渡日本,访求国内遗失之佛典。归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FONT>1910<FONT face=宋体>年,再赴金陵,次年杨氏于临终前以刻经处编校相托,自此开始了他的弘法事业,初校印法相唯识经论。</FONT>1922<FONT face=宋体>年,创支那内学院,“以阐扬佛教,养成弘法利世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为宗旨”</FONT>(<FONT face=宋体>欧阳渐《内学院简章》</FONT>)<FONT face=宋体>。</FONT>1925<FONT face=宋体>年扩大为法相大学。“九·一八”以后,率弟子载运经板入川,建支那内学院蜀院于重庆。</FONT>1944<FONT face=宋体>年卒。欧阳渐以讲学刻经为其终身事业,先后编校经典千余卷,研究法相唯识、般若、涅槃垂二十年。著作有《内外学》三十余卷。</FONT> <BR><BR line-break"></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吴式枢<BR>  <BR>  江西宜黄县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BR>  <BR>  1923年5月27日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埃大学哲学(物理)博士学位。后归国任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教授,1952年调至吉林大学。<BR>  <BR>  曾任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学部委员(院士)。连续担任第五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BR>  <BR>  学术方面,50年代初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mu介子吸收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应用格林函数提出了多体问题久期方程的新推导。建立了测定介电常数来判定水淹层的“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的物理基础,从而为大庆油田解决了测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原子核多体理论领域,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在格林函数多体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在零温、有限温、非相对论、相对论性的格林函数多体理论和单粒位阱理论等方面,均较全面的具有创造性的建树。所提出的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及不可约顶角的封闭表示式有重要的理论应用。<BR>  <BR>    主要学术论著有:《非线性积分方程与格林函数》、《等效相互作用理论及顶角算符的封闭表示式》、《多重散射理论与格林函数方法》等。<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o:p></o:p></P>
<P 0cm 0cm 0pt"><FONT face=宋体>现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FONT>,<FONT face=宋体>曾庆红也是江西人哦</FONT> <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o:p></o:p></P>

迎风巴蒂 发表于 2006-3-27 10:42:00

<IMG src="http://gov.online.jx.cn/ql/fwc/thg/twg.jpg">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tangqi 发表于 2006-3-27 12:49:00

顶起来!!!!

不会游泳的鱼 发表于 2006-4-10 15:54:00

<P>楼主漏人了,铜鼓隔壁的哦,呵呵</P>
<P>熊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9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7</FONT>) 江西宜丰人,原名祖福,字罴士、披素,号中和。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0</FONT>年赴法勤工俭学。后转至德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2</FONT>年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月去莫斯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5</FONT>年回国后,到黄埔军校任职,先后任东征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黄埔军校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7</FONT>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政府杀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光耀南邦—江西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