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倾听 发表于 2004-8-29 01:43:00

[原创]披头士·马拉多纳

1980年,John Lennon被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那时我还没有出生。1980年,距离The Beatles解散也已经10年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支伟大的乐队的热爱。
      当我开始喜欢足球时,马拉多纳已经走下了神坛,我只能从回顾的录像中看到他昔日在绿茵场上的风采。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伟大的球王的热爱。
                                        上帝·魔鬼
      Beatles是摇滚乐的上帝,他们用绝世的音乐才华书写了辉煌而灿烂的摇滚创世纪篇章,成为摇滚史上的终极图腾。
    马拉多纳是足球的上帝,他用绝世的足球才华创造出了绿茵场上划时代的奇迹,成为了后人无法逾越的足球巨匠。
      Lennon说:“我们现在比耶稣还出名。”
      马拉多纳说:“那一球是上帝打进的。”
      对乐迷来说,Beatles就是上帝。在摇滚的后工业文化殿堂中,Beatles永远位于最庞大、最巍峨的教堂的祭坛中心,Beatles的音乐也永远是所有渴望被安慰、被启示、被关爱的人类灵魂的伊甸园。
      对球迷来说,马拉多纳连手都是“上帝之手”。上帝赋予了马拉多纳睥睨天下的才华和王者风范,让人心驰神往,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感受激情,也让他接受着世人的顶礼膜拜。
      在并非一帆风顺的奋斗后,他们开始成功,并很快尽情地沉迷于荣誉、金钱和成功带来的狂喜中。所幸的是,他们都很快清醒了。
      对Beatles而言,他们首先是在艺术道德上的觉醒,即对商业化音乐操作的怀疑。当他们发现所有人都在台下疯狂地叫好欢呼时,人的声音早已淹没了音乐,恰恰是音乐本身被忽略了。Beatles想弄明白人们究竟在欢呼些什么,他们所做一切究竟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因此1966年8月29在旧金山的烛台公园结束演出放下手中乐器的刹那,Beatles决定不再参加任何公共演出,而返回到安静的录音室去解放自己的创作热情与音乐才华。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White Album出现了。Paul McCartney用他准确、深刻而丰富的音乐表达着Lennon伟大的人道主义与博爱思想并使之趋于完美。沉迷于东方玄学的George Harrison创作出了不少或着力批判或暗藏哲理的曲子,Ringo Star对节奏的敏感,特别是对敲击乐器的出色使用增添了音乐中的迷幻度与力度。
      Beatles神话开始了。
      清醒的马拉多纳成熟了,不会再为受到别人的侵犯而报复了,他只是耸耸肩,无奈的笑笑,再次投入战斗。他在1986年成功加冕,一代球王永垂青史。1990年,马拉多纳再次展现了他登峰造极的球艺与统率比赛的能力。
      他们是上帝,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嘲弄着世人,而世人总会原谅他们并丝毫不改对他们的崇拜与热爱。
      他们不是上帝,他们是坠入凡间的人,上帝的光明与凡间的阴暗在他们身上统一了,他们成为了上帝与魔鬼的混合体。
      他们与魔鬼的直接对话都是通过同一种工具——毒品。
      Beatles Magical Mystery Tour对吸食毒品经验的暗示;Hey Jude末尾长达数分钟的迷幻状态时歇斯底里地撕声吟唱;Black Bird、A Day In Life等歌曲中对迷幻状态的象征化描述;I'm So Tired、Everybody's Got Something To Hide Except Me And My Monkey是对毒品的赞歌……Beatles坦言,早在60年代他们在德国汉堡演出时就已尝试了药物产生的兴奋感,随后,四人无一例外陷入了对毒品的依赖之中——乐队四人中除Starr外都有因藏毒或吸毒被警方拘留罚款的经历。
      马拉多纳吸毒,而后曲曲折折的戒毒故事已不用再细说了。如果说最初他们吸毒是缘于少年的放肆与对前途的忧虑,那么日后的沉溺更多的可能是源于成名后灵魂深处的孤独、迷惘、理想的失落与对激情过后对心灵空白的恐惧。
                                              孩童·创造
      看着早期Beatles的照片,刮得白白净净的面孔、留着大鬓角的锅盖头、穿着灰黑色笔挺西装,真实而自然地挥洒着幼稚而羞涩的孩子气。他们对爱情进行着没完没了的歌颂与向往。他们的音乐旋律是欢快流畅的,配器是简单悦耳的,演唱是活泼文雅的。
      早期的马拉多纳整一个胖胖的大孩子,胖嘟嘟的脸,有着可爱的卷毛头,也像孩子一样任性,之后,除了在球场上以外,他就一直没长大过。
      四个绅士的大男孩的音乐在一步步的走向成熟,从来没有哪支乐队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使自己的艺术成就出现如此惊人的跨度和进步,而他们孩童般肆意妄为的气质也绵延了他们音乐旅程的始终。
      Beatles从第一张专辑 Meet The Beatles开始就没一首作品脱离乐队原创的方针,他们使摇滚不单在音乐外观上表现了对传统束缚的解放态度,连带地歌词内容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立场的论坛。在厌倦了取悦性的大众情人形象后,他们希望做回自己,1968年以后乐队除McCartney外都蓄了长发与连鬓胡,他们希望通过这野人般老态而卤莽的外观使人们不要再认为他们还是华而不实的流行奶油小生,希望大众注意到他们遍布锋芒,充满批判性与实验性的音乐。
      在Yesterday中他们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管弦乐。管弦乐本是古典音乐的专利,Lennon仅是很自然地应用这种声效来完善音乐表达的准确与丰满,结果使Yesterday在深远悠长中显出了恢宏的荡气回肠。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来自天性中的灵气,更来自天性里的自由。以前乐于甜蜜吟唱爱情的Beatles发现“爱情有一种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的恶习”。歌曲展现了孤独而复杂的爱情场面,它的出发点不是愤世嫉俗或自我维护,而是绝望、迷茫和不辨善恶的同情心——当你仍深爱着某人时,而那人却突然、明确无误地、无法解释地不再爱你,这是什么样的景况啊!
      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专辑封套上出现了Marilyn Monroe、Karl Marx、Albert Einstein等62位名人。Lennon甚至还想把希特勒放进去呢!只有充满童心的人才会有这样天才的构想!这是一张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完全放纵的专辑,人性的阴暗与光明的完美地结合起来了。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与A Day In Life形成了意象对立的典型——幻想与事实、唯美与丑恶:前者有“橘子树与果酱色天空下”和“一双眼睛如万花筒般的姑娘”,后者则讲述了一个人“在汽车里发了疯”的故事,这种矛盾充斥着整部专辑。A Day In Life消极而极端的意识流般的语言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在许多电台遭到禁播。
      任性的在球场上踹人的大男孩也开始成长了,他也在如茵的草地上一步步地书写着现代足球史。
      他开始了“一对十一人”的革命,他光着膀子高喊Argentina,他在输球后在妻子怀中哭得像个孩子,他赌着气连奖牌都不要去领,他生起气来连足坛最高领袖的手都不屑一握,他时不时要进医院去转一转……
      他越来越胖了。他染黄了头发。他把格瓦拉的头像纹在了手臂上。他到处闯祸……
      真是个任性的孩子。总是要让人为他担心。
      但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在球场上怎么会显得那么的成熟与理智?
很多年了,这个孩子的传奇被一遍遍的传颂着。
      而且,不管这个孩子做了什么,Let It Be,Let It Be ,Let It Be……
                                    平民·气质
      Beatles的四个小伙子都来自社会下层,都有着不幸的家庭遭遇。
      马拉多纳出生于贫民区,一个真正的足球对他来说都是那样的遥远。
      有一天,他们功成名就了,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抛弃过自己的出身
      Beatles从一开始就坚持摇滚的平民主义立场。1963年11月4日,他们应邀在皇家综艺广场表演,在演出高潮时Lennon 讥讽十足地对台下说:“坐在普通席的你们拍拍手就好,坐在贵宾席上的阔太们就把你们的首饰拿出来晃一晃吧。”
      马拉多纳永远也不会是贝利。他永远坚持着自己的平民本色,他坦然,他真诚,他从不嫌弃他贫困的亲人和朋友……
      他们永远都保持着自己的平民气质。
      Beatles的音乐永远没有Queen的华丽,马拉多纳的风格永远没有巴乔的高贵,那又怎么样!他们为无数出身贫寒的孩子竖立了榜样,带来了希望。他们高呼——平民为王!
ps:这篇帖子我在美文区发过,还能在这里发吗?如果不行请删了。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9 1:56:27编辑过]

< url=http://www.1113.cc">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bbs.1113.cc/5.js"></script>
<link href="http://bbs.1113.cc/y6y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金━━━时━彩━

━合━投━注━━

星空蜻蜓 发表于 2004-8-29 02:05:00

好文好文
其实更适合在这里发
欢迎MM

潘帕斯草原的秃鹰 发表于 2004-9-1 02:01:00

werderpk 发表于 2004-9-3 16:06:00

马拉多纳?
也许JIM MORRISON更合适。

侧耳倾听 发表于 2004-9-5 13:56:00

呵呵~很多人都可以比的呀~~楼上的写一篇他俩的好不好~~~流着口水等待哦!

木吉他 发表于 2004-9-7 22:11:00

贝尔撒 象john lennon,执着的幻想家,一直这么觉得

西边日出 发表于 2004-9-9 22:15:00

这个想法偶同意
表面看上去冥顽不灵
其实只是象孩子般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werderpk 发表于 2004-9-10 14:42:00

其实用乐队和个人是很难比的
如果比的话可以把乐队和球队、乐队中的某人和球队中的某球员比。
匹头士的主体是John Lennon和McCartney,John Lennon是灵魂,但论音乐天赋McCartney无疑高他一筹,John Lennon和匹头士之所以如此出名,更多是原因是他们起了个先驱作用,他们以后的许多乐队的音乐早就超过了他们。
我之所以说JIM MORRISON可能更好,就在于JIMMORRISON是THE DOORS当之无愧的灵魂,无论是音乐天赋(他开始根本就不识谱)、艺术天才,他给与我们的早已不是音乐那么简单。生活中他也是乱七八糟,吸毒、酗酒、女人等等,看过电影《THE DOORS》的都知道(虽然那个比较夸张)。马拉多纳时代的阿根廷灵魂同样是马拉多纳(废话),天才什么的就不用形容了,同样的生活中也是乱七八糟,现在还一直是毒品缠身。
有一点疑义的地方就是JIM MORRISON、THE DOORS在摇滚界的名声没马拉多纳、阿根廷在足球界的响亮,但同样地他们的影响都已经超过了各自所在圈子。看《现代启示录》、《21条军规》都有THE DOORS音乐的影子,而且不只是插曲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揭示主题。老马这个就不用说了。

侧耳倾听 发表于 2004-9-14 13:35:00

JIM MORRISON的音乐最大的特点是绝望和歌词的凄美.大门们极力渲染的音乐氛围给我的感觉是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那样的----开在绝望的废墟上的罂粟花.而马拉多纳绝不绝望也不凄美.他缺少一种诗人的气质,JIM MORRISON却是一个诗人的人----他根本就是一个诗人.
JIM MORRISON的气质中有一种很颠狂的东西,我说不出来,他很颓废.他要不生活在地狱要不就在天堂,并没中间级,生活于他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但是马拉多纳是一个享乐的人,生活对他很重要,他无法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中.
还有一点,我还是认为披头士是最伟大的,他们的阴影笼罩了整个乐坛,英伦的BRIT-POP,大西洋岸的GRUNGE,谁能摆脱披头士的影响.

翔翔19810304 发表于 2004-9-14 16:13:00

翔翔19810304 发表于 2004-9-14 16:18:00

werderpk 发表于 2004-9-15 10:40:00

你把足球上的马拉多纳和生活中的马拉多纳结合看看是不是也比较乱呢?
披头士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啊,它给后来的乐队以启蒙的作用,就如同说猫王是摇滚之王一样,真正在音乐成就上超过他们的已经不止一个了。GRUNGE很少受他们的影响吧,NEIL YOUNG被称为GRUNGE之父,无论从音乐主题还是音乐格式上说都和披头士差别太大啊?



这个是以前的东西

When summer's gone ,Where we will be
          
                从《夏日将尽》来看jim morrison


听THE DOORS的歌也有4~5年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也曾经动笔写过,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今天终于可以下决心写点儿了。关于THE DOORS的文章很多,资料也很全,本文无意于再重述一便他们的历史,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窥探JIM 心理。下面这首歌是68的专辑《Waiting For The Sun》中的一首。



Summer's Almost Gone


Summer's almost gone
Summer's almost gone
Almost gone
Yeah, it's almost gone
Where will we be
When the summer's gone?

Morning found us calmly unaware
Noon burn gold into our hair
At night, we swim the laughin' sea
When summer's gone
Where will we be
Where will we be
Where will we be

Morning found us calmly unaware
Noon burn gold into our hair
At night, we swim the laughin' sea
When summer's gone
Where will we be

Summer's almost gone
Summer's almost gone
We had some good times
But they're gone
The winter's comin' on
Summer's almost gone

初听时曾一度断定这是L.A. Woman里面的歌,回头再看介绍时才发现自己错了。之所以刚才说是L.A. Woman里面的,是因为这张专辑是他们71年发行,也是最后一张专辑,而用这首歌的原因,也是我觉得它很特别,和其他的歌有许多不同。当然,这个不同并非是说音乐有什么亮色,JIM的音乐从没任何亮色,这也是我经常和那些死金黑金迷开玩笑说THE DOORS的歌比死金还死金,比黑金还黑金的原因。
从出道时THE DOORS给人的印象就是桀骜不逊,颓废黑暗的,无论是Break on Through 、the end、People Are Strange 还是When The Music's Over ,但Summer's Almost Gone不同,“我们曾拥有欢乐时光,但已逝去,严冬将至,夏日即将逝去 ”,“当夏日逝去时,我们会在何处”,它留给我们的更多是是感叹,是对未来末路的悲凉心境。杜牧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生前身后名,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后主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当人们蓦然回首往昔的时候,发出的大多的都是对往日欢乐的神往,对挥霍时光的感叹,对末路的悲鸣。
其实JIM的一生之中最感兴趣,也是他梦想的,就是成为一位诗人,摇滚给予他的除了初期的新奇和放纵之外,更多的是生活的负担。在 The Soft Parade 的开始处Jim 带着愤怒和嘲讽吟诵着这样的诗句:
"当我回到神学院时,
有一个人这样建议道:
我们都应该向上帝请愿并祈祷,
向上帝请愿并祈祷,
向上帝请愿并祈祷……
但你不能向上帝请愿并祈祷!"

  然后,带着异常悲伤的低沉情绪,他缓缓唱道:

"你是否能够给我找到避难所,
我已无处容身,
无处躲闪;"

"你是否能够给我一个救济院,
我自己再也不能做到,
那人已在门边。"

在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As I Look Back (《回首生平》)中他这样写到
...猫王19岁时就有
性感而成熟的声音
我的声音还仍然是
一个压抑的少年,用鼻音发出的哀鸣
未成年的尖叫和愤怒
一个有趣的歌手
至多是一声尖叫
或病态的低吟
没什么了
.
.
.
四年后,我带着有如
失真的锤子般的心绪离开
为荒废的无数夜晚和
荒废的年复一年而惋惜
我要在所有的美国音乐上面
尽情小便

以多情的告别作为结束
以及对未来的计划
不再是演员
而是作家和电影制作人

我的这些作为
将会被铭记

再见吧美国
我曾经爱过你
……


他是个不爱交流,甚至有点害羞的人,他更乐意一个人独处,但有时又害怕一个人,他爱他的女朋友Pam,而同时又受不了别的女人的诱惑。有时我甚至觉得那个萨满女人给于他思想上的东西更多,PAM对于JIM来说就相当于母亲和孩子:当孩子得意时他会出去四处游荡,而当他受伤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母亲。
人们记住的更多的都是悲伤而不是欢乐,并非悲伤比欢乐多多少,而是悲伤比欢乐要深刻的多。一个典型的 Jim Morrison 式人生观就是——尽情地感受痛苦的人生,坦然地直面痛苦,承担痛苦,与社会对抗,最后从容接受死亡。他昂着头,在通向死亡之门的路上风雨兼程。他曾经说过,
"痛苦意味着使我们清醒。人们总是试图隐藏他们的痛苦,但他们错了。痛苦是你应当承担的东西,就好像你带上一台收音机一样。当经历痛苦时,你也在感受着你的力量。这取决于你如何承担它。痛苦是一种感觉,而你的感觉是你自身的一部分,你的真实意义。如果你以它们为耻辱,从而将它们隐藏起来,那么你就是放任社会摧毁了你的真实意义。你应当坚持你感受属于你自己的痛苦的权利。"

有人说THE END就已经注定了JIM 的结局,也有人说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宿命的轮回,而我更愿意相信Summer's Almost Gone才是他思想真实的写照。人不是天生就黑暗颓废的,倪匡曾经问过古龙最近为什么写的东西那么少,古龙的回答的心情烦躁,倪又问为什么心情烦躁,古龙说因为写不出东西来。记得有部电影叫《愈放纵愈堕落》,许多事情都是因果并成的。中国古语说郁结于心,但多了久了总是要发泄的,颓废和堕落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吧!


最后说些题外话,谈到英雄末路,其实小人也有末路的,如街上的一个冻死的或者饿死、心志正常的乞丐,在死之前也会感到末路悲凉的。所不同只是英雄的末路更耀眼,小人的末路更平淡,甚至无人知晓罢了

侧耳倾听 发表于 2004-9-16 20:21:00

关于Neil Young
Kurt Cobain遗书上说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看到报道说这出自Neil Young的"Hey, Hey, My, My(Into the Black)",这才注意起Neil Young。他是个比David Bowie还历害的摇滚变色龙,受到各种音乐及很多音乐人的影响。他被推为Grunge之父更多的是巧合吧,远不如Everything But the Girl或Alice in Chains来得纯粹。

关于Beatles
足球上的马拉多纳和生活中的马拉多纳一样没有诗人气质。
Beatles使歌词成为表现自我表达看法的载体,把猫王时代摇滚纯发泄层次提升到负载思想理念的文化层面。他们奠定了摇滚的平民风格。他们创造性地把管弦乐融入摇滚,各种音乐元素都可以在他们的音乐中找到源头,他们开创了摇滚乐队的三件套:吉它、贝斯、鼓。只想到这么多了。60年代伟大的不列颠入侵后,论及渊源,GRUNGE受其影响不可避免。也可以说GRUNG是在对他们为首的传统摇滚乐的反抗中成长起来的。另外,他们有的音乐也有迷幻乐的味道。

关于Jim Morrison
很久很久没听THE DOORS了。最初喜欢上的摇滚乐队是NIRVANA,那时偶尔也有听Jim Morrison,Jim半裸着身体,长发凌乱地卷曲着,面容清癯俊美,这张唱片封套让我开始听他的歌,但是不是我喜欢的。那时BLUR和OASIS灿烂的双城记还没有完全落幕,另外还有我很感兴趣的SUADE。对我来说,Jim这个人比他的音乐更吸引我,就像如果不是先对Kurt感兴趣,我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听NIRVANA一样。
他和KURT一样,都是死后才被奉为精神偶像。Jim更为阴暗。我可以在KURT的音乐中寻找渲泻,可是当时听Jim时我一点都不快乐。有多少人能在Jim的歌声背后听到一个诗人绝望的悲鸣呢?又有多少人喜欢听这样的悲鸣呢?无法与现实社会相容,却又不肯妥协,这样一颗孤独而绝望的灵魂会把人带进深渊的。嘲笑我吧。因为我做不到彻底,我有太多的羁绊。
  其实很羡慕他和Pamela Courson,一对堕落的天使。
楼上说“人们记住的更多的都是悲伤而不是欢乐,并非悲伤比欢乐多多少,而是悲伤比欢乐要深刻的多。一个典型的 Jim Morrison 式人生观就是--尽情地感受痛苦的人生,坦然地直面痛苦,承担痛苦,与社会对抗,最后从容接受死亡。”我做不到,我赞赏甚至羡慕这样的人,可是我没有西西弗的勇气。
“人不是天生就黑暗颓废的,”可是有些人生却是注定的,根本由不得自己变更,兜兜转转,还是命定的。
“最后说些题外话,谈到英雄末路,其实小人也有末路的,如街上的一个冻死的或者饿死、心志正常的乞丐,在死之前也会感到末路悲凉的。所不同只是英雄的末路更耀眼,小人的末路更平淡,甚至无人知晓罢了。”是呀!想到如莫扎特尸骸都找不到,更是凄凉。我辈又算什么呢?

"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 

PS很喜欢楼上这篇文字,特意找出THEDOORS的歌,看着歌词,想起了一些事情,很是难过,没有勇气再听下去,赶忙翻出ENYA来听。我还是不够勇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20:24:24编辑过]

werderpk 发表于 2004-9-17 11:27:00

楼主有兴趣的话到轩辕春秋玩,网址是www.xycq.net/forum
逝水长空是我。
呵呵,而且那儿阿迷挺不少。

侧耳倾听 发表于 2004-9-17 13:30:00

一开始看到居然是~~恐怖海峡~~呵呵~
为什么你不把那篇贴子放到这来呢~~
贴子上说的人都是听过的~~只是喜欢或不喜欢的区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披头士·马拉多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