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ze 发表于 2004-7-24 21:58:00

说不好瞎说之——《尤里西斯》!

发现论坛里有些朋友对该书颇为好奇,在此仗以往阅读经验,胡说一气。希望能够给身在迷雾中的朋友们指点迷津。至于认为本人言论有不妥之处的人最好免开尊口,躲爷远点为妙。我对其是否具备发言能力持怀疑态度。

废话少说,现在开始切入正题(可我一直认为有些人不看我发点牢骚就会十分失望,加之天气闷热,导致内心烦躁,十分不利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因此为了满足那些极端份子们,才有了这些所谓的废话)

好了,就到这里吧(怎么有点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潜台词)



我在看《尤里西斯》之前阅读过一些类似写作方式的书籍。所以看过之后,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出奇之处。我想用一句成语表达一下我的感受会更为贴切,曰:见怪不怪(这个词是成语吗?)

在这里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该书以及其作者的背景资料。詹母斯.乔依斯,爱尔兰作家,小时侯出生在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里,自友好学,大学攻读语言与法律。象他的作品一样,乔依斯也算是个叛逆青年吧,但于时下的愤青不同,他的叛逆体现在其思想中,而不是依托过分张扬的言行举止。文化人还是应该有文化人的做派。年轻时周游欧洲各国,积攒了丰富的见识与人文知识。对他的写作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乔依斯认为作家在年轻时应到处游历增长见识,待年长后从事创作更为顺理成章。有点咱们中国人厚积薄发的味道。但他的写作对象还是比较传统的围绕爱尔兰社会各阶层人物为准。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乔依斯作为一个作家的爱国精神。同时乔伊斯精通很多种语言,在大学担任过外语教师。对欧洲历史有着深刻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他构思,写作《尤里西斯》时显得如鱼得水。总的来说,乔依斯这位大仙在很多人的心中地位高的可怕(也包括我),简直就是文学殿堂中的圣婴耶酥。抛开其作品不谈单就他的为人与学识恐怕就够一些人尊敬一生的了。

有一部描写乔依斯生平的电影《诺拉》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影片本着平实的基调对于乔依斯的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以及乔依斯对夫人诺拉忠贞的爱情更加令人感动。就算你把它当成一部爱情片来看,也可以算得上精品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话题转回来,再说说他的名著《尤里西斯》。“尤里西斯”是荷马史诗中人物奥德修斯的拉丁文译法。全文共十八章与《奥德塞》相对应。为什么会这样呢?乔伊斯一直认为在所有的欧洲历史文学范围内,只有《奥德塞》当中的人物最为丰满,最能全面的体现欧洲人的特性。因此,全书在整体结构上依托《奥德塞》之框架,寓意明显,借古喻今,试图创造出一部以全欧洲为蓝图的现代《奥德塞》。因此《尤里西斯》变孕育而生,据说他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前后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可见乔依斯创作《尤里西斯》的野心,从这点来说的确不同寻常。但我总觉得这样一来也会对作品有些影响,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写作之前,充分考虑有关作品将来的事,多多少少会对写作不利。要写就踏踏实实写,管它以后怎样呢,顾虑太多反而束缚手脚。

从我阅读《尤里西斯》的体会来说,我觉得一些朋友仿佛对《尤里西斯》进入了一个误区。要我说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者说它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体现在它的内容上,真正使《尤里西斯》不朽的原因在于该书的创造性。一种独特的对于写作的理解方式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尤里西斯》开创并总结了一套小说新方式,使得一种小说的新兴形势孕育而生,以至影响了日后很多的文学,艺术流派。这才是它的真正价值。而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这本书本身内容有多么玄妙。举例来说,法国小说家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就是深受乔伊斯写作风格影响。要我说,他那奖杯和奖金应该分给乔伊斯的后人一半才合理。由乔伊斯发扬光大的意识流写作也被后代艺术家广泛应用,就我所读类似技巧的书籍不下十多种,名字说出来一大堆在这里不一一举例了。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尤里西斯》的意义所在。

谈到《尤里西斯》的写作技巧,就不能不提意识流。那么具体点来说这一写作方式的内核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文字高级意义上的理解,他们认为文章中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抛弃或轻视以往的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着重描写。转而突出作者当时的想象。让瞬间稍纵即失的思想意识,客观真实的呈现在纸上。这才是最为根本的写作目的。当然乔伊斯与后来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作家们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仅从写作技巧上分析或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尤里西斯》虽然借助《奥德塞》的架构,但是从写作方式上还是明显不同的。我认为荷马史诗还是以人物,叙事为主,而《尤里西斯》则重点描写人物的思想。我想也许学心理的朋友对《尤里西斯》会更为理解与适应。

其实,乔伊斯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早期作品如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艺术修养,只不过后来力求在文学上的突破与创新,既而创作了《尤里西斯》。然而乔伊斯最为晦涩难懂的作品也并不是《尤里西斯》,有攻克奇书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他的《芬尼根的苏醒》。那才是他自己认为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吧,有什么不足或没想到的地方我还会在这个帖子里补充。另外,我也只是粗略的说了说《尤里西斯》。实际上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并没有去多么深入的揣摩它。因为我知道人类的思想意识实在是太过复杂,你很难去就某一方面说清道明。关键是你要了解一些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话,会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那些认为《尤里西斯》多么神气与绚丽的朋友们最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因为这部小说根本就不是去为你们讲故事的,它完完全全是一位艺术家追求突破与创新的个人作品。与你,我,我们无关。

那么,你还想从中得到什么呢?提个建议那些报着美好幻想,欲从书中体验丰富多采故事的读者们,还不如多来看看我写的帖子。远比看什么《尤里西斯》强多了,你们说呢?

:)



onze于风暴网04年7月24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3:19:24编辑过]














红酥手 发表于 2004-7-26 19:09:00

电影<诺拉>找得到吗??很难的吧.你该是有电脑的吧,如果上面有什么好片子,没事做个种子传到BT中国上吧.只要是个人定义的好片子就行.
















梦回罗马 发表于 2004-7-27 20:41:00

原封不动抄走以备日后骗mm

onze兄最后说到意识流,不知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怎么看

onze 发表于 2004-7-27 22:12:00

回罗马兄:

之前我也考虑过一个问题,到底是普鲁斯特成就了意识流,还是乔伊斯?单从年份上看,显然是普鲁斯特。可是在你仔细阅读了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之后。你会发现一些对于意识流的不同之处。

先说说《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是普鲁斯特最后完成的作品。前后托了很久时间。里面的故事没有连贯性,可以说作者想到哪就写到哪,打破了一些小说方面的传统布局。期中穿插着很多作者本人对于人事物的看法,以及种种感受。幻想与现实交替进行。哪个时候,还没有所谓意识流这种提法。外界评价小说只是说,构思新颖奇特,文笔悠畅,令人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在语言的应用上很特别。我觉得如果对照人们普遍概念的意识流来看的话,它还是比较传统。也就是说再写作方式的革新上,与《尤利西斯》比起来并不十分突出。或者也可以说,普鲁斯特的写作对于意识流还比较笼统,并不是刻意的去追求。即便如此《追忆似水年华》在那一时期也已经算是史无前例的了。其实普鲁斯特的文学道路一直不太成功,早期的作品比较缠绵,滑腻,一直不被大众所接受,但其细腻的文笔却保留了下来,在最后写出了一本名著。怎么说呢,也许他之前的创作全是在为《追忆似水年华》做铺垫,他的一生只为了写一本书。

再说《尤利西斯》,最后一章看过得人应该有印象。没有界限与格局的通片意识流。这也说明了,作者是在刻意推崇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意识流应该单独,刻意的出现在文章中。对于应用来说,我觉得还是自然,随意一些比较好。看的人更能接受,写的人也更能体现符合情节的思想意识。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文学环境中,还没有人如此突出的把意识流这个新鲜玩意摆在作品中,并给它很大的篇幅与地位。这样就使侨伊斯显得更加独特与超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乔伊斯刻意的做法,意识流恐怕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运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意识流这种写作技巧,两位作家均功不可默,一位首先尝试了这种技巧,另一位归纳总结意识流使这种方式得以证明,面向大众。如果,要说谁的成绩更大一些,当今的评论界普遍认为意识流还应该更多的安在乔伊斯的名号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今的文学界好象对于那种出与自动的,自发性的内心意识,个人独白,超现实描写不太认同。也就是说在乔伊斯死后的几十年里,人们从好奇——研究到最终定论,认为那些并不能更好的发挥文字作用,对于文学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与推动。因此约定俗成的把那些看作是一条弯路。不提倡不鼓励。所以,要是那位奔着诺贝尔努力的未来之星们也照搬老乔那一套,可在文学殿堂里占不到半点便宜。还是踏踏实实的风花雪月比较好:)

PS:《诺拉》这部片子是我在一年前看的,别人的碟片。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部影片也乏善可陈,文艺片吗没什么亮点也很自然,况且又是从妻子的角度,侧面描写乔伊斯,因此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儿女情长。有心研究乔伊斯的还不如去买本《乔伊斯传》读读呢,能更好的吸收养分。



onze 发表于 2004-7-27 22:28:00

另外,提醒一下梦回兄~~~~~~
你的头衔应该改一改了。因为据我了解,“流氓无产阶级”这个名分并不太好,很有可能使你在“泡妞”的道路上一无所获。女人全都是感觉动物,她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感觉”!也就是说,你可是是流氓,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但千万不要做“流氓无产阶级”。她们对这个称谓恨之入骨:)

哎。。。

Aimma 发表于 2004-7-27 23:14:00

最近看博尔赫斯

经常看见这个名字

博尔赫斯 发表于 2004-8-10 22:12:00

意识流作为一种鲜明的技巧,没有试验小说的铺垫直接进入长篇操作几乎是极难的。比如国内视点转换技巧运用的最为纯熟的小说家余华,在他发表90年代3部出名的长篇之前尝试写作了大量纯粹练习技巧的短篇和中篇。

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之前也有《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肖像》的习作。而福克纳和伍尔夫则更是有跟风之嫌,之前杜雅尔丹和史尼茨勒尚显稚嫩;普鲁斯特不同,他在发表《在斯万家的那边》之前未有任何小说习作,仅仅写过随笔和评论。所以《追忆》中新式技巧的运用远不如《尤利西斯》那么频繁和复杂。
普鲁斯特的独出之处在于他属于那种有文化现代性自觉的人。他把他对美术、音乐、心理学、文学的通盘修养自觉地融入了时代先知的色彩,他的叙述风格虽然无法完全用传统的方式来概括,但至少充满了对传统的眷恋,和文学革命家乔伊斯比起来,他更象个温和的改革派。
这一点,在两人提及对自己创作有直接影响的前辈时也可以看出,乔伊斯力捧此前在法国文学界默默无闻的杜雅尔丹而普鲁斯特则“毫无个性”地承认是大名鼎鼎的福楼拜和纪德。

《追忆》看了一、二册。第一次看到小马特兰蛋糕以及斯万对某乐曲理解的描述时惊为天人。有种深入骨髓的感觉!而且整个〈斯万〉篇毫无拖沓之感!不过感觉从第2册开始有些地方开始显示作者的力不从心。

《尤利西斯》初看是世界文学上的选译,倒主要是对作者技巧的佩服,并无触动灵魂的感觉。

我是钱 发表于 2004-8-11 15:12:00

以下是引用onze在2004-7-27 22:28:00的发言:
另外,提醒一下梦回兄~~~~~~
你的头衔应该改一改了。因为据我了解,“流氓无产阶级”这个名分并不太好,很有可能使你在“泡妞”的道路上一无所获。女人全都是感觉动物,她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感觉”!也就是说,你可是是流氓,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但千万不要做“流氓无产阶级”。她们对这个称谓恨之入骨:)


汗……连这个都可以一眼看出来。。。。

finglan 发表于 2004-8-19 05:55:00

楼主果然是说不好在瞎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不好瞎说之——《尤里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