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我们跳舞 发表于 2004-4-25 12:28:00

[原创]守望大师

黑暗中擦亮一根火柴

手头的这本书叫《博尔赫斯小说集》,拥有它好些年了,可惜从前却从未曾有正确的阅读姿势,把它带到枯燥的课堂,后来又把它带到颠簸的途中,甚至带到卫生间里,一次次与作者睿智的目光擦肩而过。这一次是在温暖的春夜拥被凝神静读,猛然间就被大师的光芒所笼罩,那种黑暗一般的光芒。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尼尔森兄弟中的弟弟在为其兄克利斯蒂安守灵时讲的。”博尔赫斯的小说多是这样以说故事的口吻开头,煞有介事的劲头。而往下细读,觉得其语言像诗歌,结构像散文,读者期待的故事结局往往消失殆尽,而思辩与哲理的光芒四射。也许作者写作从未在乎体裁的区分,甚至常常刻意模糊各种体裁间的界限,因此读者觉得费解,被刻板的阅读习惯害苦了自己。但博尔赫斯依旧是塑造形象的小说高手。在他的笔下,许多篇幅是写悍匪、侠者、武士、刀客的,人物个性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许多决斗或战争的场面被描绘得惊心动魄,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使他的作品像其故乡风靡全球的探戈与足球一样,优美中透露出一种尚武的刚劲和冷峻。使我惊讶的是,他的好几篇小说是以中国为题材的,说到了长城、黄海与中国皇帝,可见其想象触角遍及了世界。

在现实的描绘中展现魔幻般的世界是博尔赫斯作品的风格,因此,他与马尔克斯同被推崇为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旗帜,后者因《百年孤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博尔赫斯却淡泊名利,潜心创作并修改作品,不惜整篇整段大幅删减自己的文字,其小说越发精短怪谲,也因此失去了荣膺世界文学桂冠的机遇。

布宜诺斯艾利斯兼收并蓄着欧美、拉丁、印第安、犹太等各种不同种族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潮与文学观念,堪称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博尔赫斯几乎终生在那里的图书馆度过,渊博的学识使他的作品纵横捭阖,博大精深,以个人之力进入他如此宏伟的文学建筑里,只能是在黑暗的匆忙中奋力擦亮一根火柴,看到的仅是其灿然的一角罢了。

在不死的孤独中滑行

有一段时间我对《百年孤独》爱不释手,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孔多太像我曾经生活多年的小镇了。它喧闹,潮湿,阴柔,凌乱,忧伤,有很多故去的脸庞总是时隐时现,在街道的每个拐角处,令人迷醉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在阅读《百年孤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我故乡的小镇上滑行着。我觉得每一丝空气中都散发着孤独而沉重的沧桑气息。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孤独,寂寞绝对不是孤独。孤独者与尘世有一种先天的冷漠感和疏离感。哥伦比亚是美洲大陆上的一块神秘之地。它那现在还没有被人破解的神秘演示着它让人难以捉摸的孤独感。哥伦比亚孤独得让马尔克斯智慧的头颅陷在难以自拔的孤独泥淖里,他的家园有多少孤独的往事,他的小说里就有多少孤独的章节;他的小镇上有多少孤独的历史,他的小说就有多少孤独的意念。

这样一个孤独的春夜,细细品视马尔克斯的照片,是在橘黄的灯光洒在他小说集的扉页上,他的胡须在灯光的阴影下扩散着,他的眼神里没有忧伤也没有欢乐,他的神情就叫孤独。奥雷良诺上校是马尔克斯从《百年孤独》中描述的哥伦比亚孤独的先驱,他创造了一个流浪部落的城市马贡多,自己却关在这座小城的一个小屋子里当自己的囚徙,当孤独的囚徙,当岁月的囚徒。
  
哥伦比亚是产生孤独者的神秘之地。1994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似乎故意给哥伦比亚人提供了一种孤独的表现方式。当埃斯科巴把球捅入自家大门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哥伦比亚人痛苦无助的眼神,那个瞬间,我读懂了孤独。回到哥伦比亚,枪手就打碎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注定要孤独一生的生命。假若没有枪手射杀他,他的孤独就是一颗慢性的带着病毒的子弹,终生折磨他的灵魂。枪手的暴力对准的应该是罪恶,却意外地对准了一个孤独者。在埃斯科巴被射杀的那天,我对着电视屏幕想起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即将赴刑的奥雷良诺上校,他的命运和1994年夏天埃斯科巴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
  
一百年前的孤独和一百年后的孤独,尽管它们用不同方式展现给世界,它们的内核是一致的,就是绝望、冷漠与忧伤。不死的孤独,一百年,一千年,亦或永远……

  














太委屈 发表于 2004-4-25 12:41:00

就是這份疏離感。。。。讓人唱嘆了百年千年,讓人想懸崖撒手。。。。。。。

大熱天里,看得很冷
















小貂 发表于 2004-4-25 14:57:00

阴暗的天气,看着更冷
孤独无处不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守望大师